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是多少
更新时间:2018-05-24 08:5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贷款已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当我们需要买房、买车等要资金周转的时候,银行贷款一般会成为我们的第一选择。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是多少?贷款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您有所收获。
一、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表2018最新央行贷款利率(年利率)
1、六个月(含)4.35%
2、六个月至一年(含)4.35%
3、一年至三年(含)4.75%
4、三年至五年(含)4.75%
5、五年以上4.9%
二、、个人银行贷款大致分类
1、根据个人贷款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购房贷款、汽车贷款、留学贷款、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
2、根据个人贷款担保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而后者又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
3、根据个人贷款还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分期还款贷款和一次还清贷款,而前者又包括等额本金、等额本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本金等额递增、本金等额递减以及组合还款等方式。
4、根据个人贷款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短、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在1年以内(含1年),中期贷款在1到5年(含5年);而长期贷款一般在5年以上,多在20至30年。
三、个人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注意事项
1、按照收入安排还款。还款安排主要是决定贷款期限和首付率。绝大多数银行贷款采用分期还款的方式,即每月等额归还贷款本息。在贷款金额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贷款期限和产品,就会决定不同的月均还款水平。通常,贷款期限越长或者产品利率越低,每月需要还款的金额越小,反之则相反。预期的每月收入水平是决定还款安排的客观制约因素。根据发达国家个人贷款的经验,月均还款额占月收入水平的15-50%比较合适,超过50%后,借款人的日常生活及消费水平将受到不利的影响。从绝对额看,每月还款后一个家庭所剩收入至少应该高于北京市规定的人均最低生活标准。按照收入安排还款是个人贷款注意事项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2、注意防范利率变动风险。个人贷款利率实行的是浮动利率,只要人民银行调整利率,借款人偿还的利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月还款也会从次年起进行调整,借款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还款数额的变化,小心因少还或晚还而影响了个人信用。
3、还贷有困难不要忘记找银行。当您在借款期限偿还能力下降,还贷有困难时,不要自己硬撑。可以向银行提出延长借款期限的申请,经银行调查属实,且未有拖欠应还贷本金、利息,就会受理延长借款期限的申请。
贷款让“提前圆梦”已不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同银行贷款利息会有不同。但是了解贷款的注意事项,选择正规的银行进行贷款,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消费是我们倡导的价值。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是多少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银行贷款的最高利息是多少?
一、国家法律规定贷款利息最高是多少?
1. 国家规定贷款利息最高不得高于36%。
(1) 对于高于36%的部分,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
(2) 对于低于36%但高于24%的部分,人民法院持中立态度。还款人如果有支付意愿,人民法院不予以阻止。
(3) 对于低于24%的部分,人民法院应予以保护。
二、国家合法违约金是多少?
1. 国家合法违约金是只要在实际损失的30%以内。国家关于违约金的规定是,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因此,违约金具有惩罚性的特征,它不以非违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
2. 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标的的20%。但如果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增加。
银行贷款100万还不上判多少年
需要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关情况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4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民间贷款利率多少受法律保护
关于民间贷款利率的合法范围,具体标准受法律的保护。如果约定的利率在合法范围内,双方应履行合同义务;若超出法定范围,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协商调整利率至合法水平;
2. 通过法律手段请求调整或确认利率;
3. 在合同中预先明确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