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企业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更新时间:2017-01-06 13:5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有经营异常情形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呢?找法网小编在下文为您解答!
1、哪些部门负责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全国的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
(2)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登记的企业的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
2、什么情况下企业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1)未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的。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
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当年设立登记的企业,自下一年起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
(2)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责令的期限内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条:
企业应当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
(四)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
(五)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
(六)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企业未依照前款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3)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4)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
3、列入决定的做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应当作出列入决定,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信息记录在该企业的公示信息中,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统一公示。列入决定应当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号、列入日期、列入事由、作出决定机关。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应:1.检查并补充未公示的年度报告或相关信息;2.确保注册地址有效,便于工商部门联系;3.核实并更正公示信息中的虚假或隐瞒部分;4.主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沟通,了解具体违规情况并及时整改。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影响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影响有:
1. 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有损害;
2. 对企业的投融资有影响;
3. 对企业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信誉、信用有影响。
企业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之日起3年内,若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可向作出列入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将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时,应作出移出决定,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该决定应包含企业名称、注册号、移出日期、移出事由及作出决定的机关。
此外,依照规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并公示后,可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移出决定。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指什么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这对企业的名誉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列入名录的情形主要包括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等。具体来说,如果企业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或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或者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都可能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然而,如果企业依照条例规定履行了公示义务,可以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其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在满3年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则可能会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