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关系纠纷的实践特点与法律难点

更新时间:2016-04-05 15: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住房制度的不断改进以及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相邻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仅以青岛市市南法院为例,2008年以相邻关系和排除妨害纠纷两个案由立案案件总数就达到47起,而2009年,案件总数也达到了38起,如此多发的相邻纠纷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影响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并日趋复杂的问题。

  一、相邻关系概述

  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互间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对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该法条可视为对相邻关系的原则性规定。虽然之后的司法解释及《物权法》对该条内容有所扩充,但并未突破第八十三条的基本精神。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相邻关系的纠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案由,即相邻关系纠纷与排除妨害纠纷。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以损害赔偿纠纷的案由立案审理。但不管何种案由立案,相邻关系纠纷都呈现了一系列的其他案件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和难点。而这些特征和难点也使得法院的审判的艰难得以凸显。

  二、案件特点

  1、争议类型集中在与建筑物内部相关联的相邻关系纠纷。按照我国现有的相邻权的法律规定,相邻关系一般可分为:

  (1)相邻截水、排水、流水、用水关系;

  (2)相邻通风、采光关系;3、相邻通行关系;

  (3)相邻损害赔偿关系。

  而作为青岛市的中心城区,市南区部分老城区存在住房密度相对较大、居住空间相对有限的状况,因同一建筑物内的居民也发生纠纷和摩擦而导致的相邻关系纠纷,在市南法院所有相邻关系案件的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占两年案件总数的76.47%。相邻权本身就是对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限制或扩张,必然涉及对建筑物内部的专有部分、共有部分的权利之争。对于建筑物内部的相邻关系纠纷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一是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在专有部分因装修、安装防盗门、改变管道线路或因年久失修等,导致相邻方房屋结构受损、屋面渗漏水、存在安全隐患,这部分在市南法院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中所占比例为35.29%;二是在共有部分非法搭建、非法占用、安装空调外挂机等影响相邻方通行、采光、生活环境等,这一原因在市南法院相邻关系纠纷案件所占比例为41.18%。而涉及其他不动产权利的如采光妨害、不可量物妨害(如烟尘、噪音、放射物等)的其他原因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在市南法院为23.52%。

  2、案件主体以自然人间诉讼为主

  相邻关系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因此作为相邻关系的主体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承包经营户等。而在市南法院所涉及的相邻关系案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之间的纠纷占所有案件总量的85.88%,原、被告一方涉及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仅占8.23%,原、被告双方均涉及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仅占5.89%。

  3、老城区、学区房为纠纷发生主要地点

  市南区是新老城区并立的特殊城区,在这两年所有的相邻关系案件中,发生在老城区及二十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内的纠纷占到市南法院相邻关系纠纷两年案件总数的62.35%。其中,2008年28起,占2008年案件总数的59.57%,2009年25起,占2009年案件总数的65.79%。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城区房子年久失修,房屋质量较差,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装修不当时容易造成雨水渗漏等危害相邻权人的问题;二是因为老城区住宅空间相对狭小,设施配套相对不足,容易引发乱搭建、违章建筑等侵害相邻权人生活空间的矛盾;三是老城区内有许多传统学区房,区域内购房、租房市场繁荣导致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对房屋的长期关注与维护,在产生侵害相邻权人的情况下难以及时维修,易导致矛盾激化。

  4、案件诉讼标的额小,但矛盾尖锐,结案难了事

  相邻关系纠纷涉及的金额标的额并不大,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多以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为主,直接要求赔偿损失的并不多,数额也不大。但此类案件的当事人,长期共同生活在具有一定联系性的空间内,抬头不见低头见,且诉讼涉及当事人的不动产利益,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些当事人处于长期矛盾中,情绪对立严重,利益冲突尖锐,矛盾难以调和。因此,在2008及2009年两年市南法院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中,出现多起结案后因问题尚未解决或新问题出现而再次起诉的案件,这类案件占两年案件总数的17.65%,甚至出现在一起案件结束后,被告另案起诉原告的案件,因此结案难了事成为相邻关系纠纷的一大特点。

  三、审判难点

  1、法律规定的原则性与审判实践的具体性要求间的冲突

  我国的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则主要规定在《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以及《物权法》上。比较于本文涉及的相邻关系,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虽然就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作出规定,这些规定在相邻关系纠纷的处理中肯定应当适用,但该法更多的倾向于特殊类型的侵权及归责原则、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法律界定。《民法通则》也仅仅规定了处理相邻关系的一般性原则,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而《民通解释》与《物权法》上的内容虽对《民法通则》有所扩充,但法律条文均未超过十条,大大少于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且《民通解释》与《物权法》的规定内容相对重复,欠缺对具体标准的把握,尤其对发生在城市的相邻关系的具体规定更显简单。例如,在通风、采光相邻关系中,建筑物与建筑物应有多大的间隔及间隔比例标准,噪音的可容忍范围、相邻侵权责任是否为过错责任、有无免责事由等,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上均为空白。这导致法官在审理相邻关系案件时需要大量的运用自由裁量权,一是对自身审判权的使用造成困难,二是因缺乏相应的参照标准易造成当事人的不服判等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更好的准确理解与适用民事法律对相邻关系责任构成及承担方式的规定,是相邻关系纠纷审判中的一大难点。

  2、调解困难

  相邻关系纠纷本质上是一种权利的限制与扩张纠纷,对一方权利的限制即意味着一方权利的扩张;而一方权利的扩张也意味着对一方权利的限制。由于这类案件冲突的双方日常居住空间较为接近,日常接触较为频繁,为避免对方借机寻衅、施加报复,相邻方在受到侵害时,通常愿意加以忍受、不愿主张其权利。因此,一旦到法院起诉,则意味着双方矛盾较为尖锐,调解工作难以进行。同时,正由于日常接触较为频繁,原、被告间难免有些其他积怨,导致问题更加复杂化。以市南法院2008年、2009年的相邻关系纠纷为例,该类案件以调解结案的均为6起,仅占两年结案总数的13.64%和20.69%。例如在市南法院的某一案件中,因夏天暴雨,导致二楼、三楼均发生漏雨现象,而二楼其中一户居民则将三楼三户居民共同起诉为被告,要求维修并赔偿损失。后经过调解,原告提出由楼上三家各赔偿300元的调解方案,在两家同意的情况下,其中一户坚决不同意调解。究其原因,并不是调解数额的问题,关键在于该两户居民平时关系不佳,在言语上多有冲突,因此该被告担心出钱赔偿后会导致日后再产生摩擦时在气势上输于原告,因此一直拒绝赔偿。

  3、执行困难

  相邻关系纠纷的诉讼请求多以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居多,故在实际判决中经常会涉及到对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案件的改造、修复、拆除、清理居多,因此相邻关系纠纷的判决执行就显得特别困难。有的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后不主动履行;有的当事人履行了部分义务,其余则不履行;有的被执行人在面对执行人员时会将违章部分进行拆除,但当执行人员离开后,则会予以恢复,当事人只得重新申请执行或重新起诉;有的判决中仅用“恢复原状”作为裁判主文,导致执行标准不明确,这些都增加了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执行难度。例如在市南法院的某一案件中,原、被告系七楼邻居,被告私自在楼梯部位搭建了一处三、四平米的小屋,遮挡住了防火器械及通风窗口,原告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来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拆除私自搭建部分并恢复原状。因被告拒绝履行义务,原告又申请执行,被告在执行人员的监督下拆除了部分私自搭建建筑,但在几个月后不但在原私搭建筑基础上重新盖起新的小屋,而且扩大规模加盖房屋,严重影响原告的生活空间与生活安全,故原告再次起诉。但第二次诉讼时,被告将房屋出租,本人下落不明,多方联系无果,不出庭应诉,为审判、调解及执行都增加了困难。

  4、专业知识的缺乏与鉴定评估的不利因素

  审理相邻关系案件常常需要确定损害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损害程度、修复费用等事项,其中的很多事项牵涉到专业知识,如房屋结构、管道铺设、噪声指标等,而对审判员本身而言,由于专业的限制,不可能对这些专业内容有深入的掌握,因此需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但损害原因、损害程度及维修费用的评估通常又属于不同的评估机构,而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时间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拖延了诉讼时间。鉴定费用更是动辄数千元,经常超出当事人的争议标的,委托鉴定也并不能真正维护当事人的利益。相邻关系的案件,无论是办案人员还是鉴定机构的专业人员,均需要到现场进行勘验,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不配合勘验、阻挠等。即使鉴定机构出具了鉴定结论,有时候也仅能证明损害程度,不能证明损害结果与相邻方行为的因果联系,对审判帮助有限。而以上不利因素,均对相邻关系纠纷的审判造成了困难。

  四、处理原则

  1、明确物权归属,定份止争

  相邻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物权问题,所谓定份止争,要想止争,必须先定份。对相邻关系问题而言,一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就在于对物权归属问题的争议,尤其涉及到哪些部分属于专有,哪些部分属于共有,问题尤为复杂。我国物权法专有部分与共有部分的区分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指出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该三项标准不应孤立来看,而是应该同时具备,方可认定为专有部分。而在具体司法程序的认定过程中,该三项标准可具体为:是否是独立的部分;是否具有独立的出入口;是否属于合法建筑。另外,该司法解释规定,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有规划、有合同。而既不属于业主专有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的,就应认定为共有部分。通常来说,对专有部分的使用只要不侵害共有部分的使用、不侵害他人的专有部分的使用,就不应轻易认定为非法,而应对其使用权利进行保护。对具体案件而言,如果争议一方的物权占用、使用、处分是基于其专有物权部分,而且也未有证据证明该使用范围超过其专有部分,则一般不能认定其侵权。对共有部分,则应按照以下第二项原则——合理利用原则进行处理。

  2、合理利用

  实际在相邻案件的民事审判中,真正针对专有部分发生纠纷的较少,大多数的案件发生争议还是针对的共有部分。既不属于业主专有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的,就应认定为共有部分。但具体来说,共有部分应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定共有,即涉及物权法所规定的物业服务用房、公用设施等;另一部分即自然共有部分,即在司法解释中所列举的包括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所谓的天然共有部分,也就是构造这个建筑物所必须的,是指从小区建设成立之后,就不可能归为个人所有,也不能由开发商把这个部分拿走的部分。该部分的争议,主要涉及使用权限的大小,相邻方谁使用的多了一些、谁使用的少了一些、使用的方式方法达不成一致所引发的矛盾。因此,在处理时必须遵循合理利用原则。所谓合理利用,首先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不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比如说,利用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如果利用到了他人专有部分所对应的外墙部分,则具有侵权的可能性:空调可以安装在自己房屋的外墙上,但有的空调主机安放在别人的外墙外,占了别人的位置,就不能叫做合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对“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审判中必须大胆应用。合理使用的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利益分享的合理性。比如,利用屋顶共有部分晾晒衣物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个人生活获益、便利,应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如果是擅自安装广告或利用屋顶进行其他盈利性活动,收益归个人所有,则无法认定为利用的合理性。总之,处理相邻关系问题,首先应明确争议目标的物权归属性,确定使用方使用权利的合法性,再判断其使用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是处理相邻关系案件的基本原则。

  五、具体解决措施

  1、完善城市化过程中的相邻关系法律规定

  我国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一直存在规定过于原则、难以解决实践中相邻关系的民事纠纷的问题。尤其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相邻关系纠纷日益增多,但法律上却对此规定甚少,这为审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法官在裁判过程中,虽可通过调解、勘验、经验法则等方式方法的应用解决审判中的实际问题,但这种自由裁量缺乏必要的、具体的参照标准,容易造成尺度不一,进而造成当事人的不认可,难以到达息讼的目的。因此在今后,应加强对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制度研究,将相邻关系的中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做到相邻关系中的物权法定,减少审判的随意性。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已经成型的立法。例如,在相邻建筑物构建方面,《日本民法典》就规定,建造建筑物,应自疆界线起保留五十厘米以上的距离;与人违反前款规定进行建筑时,邻地所有人可让其废止或变更建筑。但是自建筑着手起经过一年,或其建筑竣工后,只能请求损害赔偿,该规定既明确了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并且明确了两种责任承担方式的适用时间范围。该种明确的法律规定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再例如,在有关烟尘、气味、噪音等不可量物侵入的法律规定上,《瑞士民法典》则规定“依土地的位置或性质,或依当地习惯属于未邻人所不能容忍的去年概况的,尤其应为严禁”,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则规定“其侵入轻微或按土地形状、地方习惯、认为相当者,不在此限”。两部法律从正反两方面规定了对不可量物进行进行自由裁量的依据。此外,关于相邻关系的归责方式与免责情况也在审判实践中适用不统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了相邻房屋滴水纠纷适用过错责任,而我国的民诉法及相关解释,也没有对相邻关系纠纷的归责原则作进一步规定,《物权法》第九十二条对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造成损害时仅规定造成损害的应给予赔偿,虽有人认为这体现了相邻关系的无过错归责原则,但笔者认为该规定并不明确。实践中,也有很多当事人以自己无过错为由进行抗辩,对审判、尤其是调解、释法工作造成阻碍,笔者建议,法律应将相邻关系的归责原则进行明确规定,由于相邻关系标的额小和鉴定成本高昂的特点,建议立法明确规定为无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可以达到避免鉴定、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的法律效果。此外,对于补偿标准,也应该规定相应的计算标准与范围,做到有法可依、计算明确。

  2、注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调解作用

  相邻关系纠纷的复杂性在于当事人心态的复杂,有的确实是为了恢复原有居住空间,但也有的是为了争夺物质利益,或者是为了报复借机生事,或是因为往日积怨出气。而法院就个案进行审理的时候,往往难以查清隐藏在具体案件背后的种种其他矛盾,即使能够查清,限于诉讼的特殊性,不能判超诉请,故单纯就该具体案件进行调解有时难以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在单个案件结案后也容易因为其他纠纷未解决造成结案不能服判息诉。相比之下,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调解则有很多优势。第一,居委会调解可以通过做当事人家人、朋友、邻居等相熟人员的工作,间接做通当事人的工作,或通过与对方冲突矛盾对立情绪不严重的家人与对方的接触,缓和、化解纠纷。比如在我院处理的某一案件中,在调解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与被告同住的父母愿意支付一部分赔偿金以解决原、被告之间的纠纷,鉴于此原告也同意撤诉,但被告本人因为一些案外原因坚决不同意赔偿,也因为被告的态度导致原告坚决不撤诉。如果诉前通过居委会调解,被告父母可以支付部分赔偿金给原告,也许就可以避免诉讼的发生。第二,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相比法院法官与法院其他工作人员而言,与当事人日常接触较多,对争议现场及争议标的的历史也比较了解,更容易通过各种相熟人员侧面了解争议背后的情况,将当事人的一些相关纠纷进行一揽子调解,找出一个利益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调解的过程其实也是当事人利益的一种博弈过程,在相关人员之间有多种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为了争取某种利益或扩大某种利益也会愿意适当放弃另一部分利益,此时,就容易达成调解的目的,而且在对多种矛盾综合下的一揽子调解,有利于最终化解当事人矛盾。

  3、与行政执法部门配合,重视事前救济,增强事后执行力度

  诉讼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有时需要花费高昂成本,不利于当事人经济的解决问题。而相邻关系的一些问题,其实可以通过行政行为的预先介入,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例如一些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造成漏雨发霉,可以通过街道办事处找房管部门,动用公用的房屋维修基金进行修缮,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可避免相邻方在面对面的诉讼过程中增加对立情绪。再比如,在对房屋顶层或外墙进行其他用途前,可以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或与全体业主就使用费用等进行协商,避免事后发生纠纷。同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环境评估、行政复议、行政申诉制度,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纠纷,避免最后的司法手段的介入。而在面对强制拆除、恢复原状的判决过程中,法院有时也难以单独履行职责,需要其他行业、其他部门配合、协助与支持,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当然,一些当事人选择民事诉讼作为救济手段,是因为过去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不愿直接与行政部门打交道,或在与行政部门沟通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但相信随着我国行政部门的服务性职能越来越被强调,严格依法行政,达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一些相邻关系的解决方式也会日益多元化,诉讼也将不会是当事人的必然选择。

  4、注重现场勘验与经验法则的应用

  相邻关系是来源于实践的问题,最终也必然通过实践的方式去解决,这就需要审判人员注重现场勘验与经验法则的应用。在相邻关系案件中,当事人会提供照片、录像、图纸等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但这些平面的证据并不能让审判人员对损害的事实产生直观感受,因此必须要进行现场的实地勘察。在勘验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损害是否对当事人产生了不利后果、影响大小,可以在双方的对话中对损害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有个初步的认识,更可以通过现场勘验接触其他邻居、居委会等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为合理裁判做好基础。另一方面,在实地的现场勘验也是调解的另一次有利机会,法官与当事人边走边看边沟通的过程中,比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调解更加没有距离感,更容易让人信服、利于沟通。通过现场勘验之后,审判人员会对纠纷的产生、状况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在接下来的审判中就要大胆应用经验法则,节省诉讼成本,做出公正裁判。法律习惯本身就是法律渊源的一种,而从有利于生活秩序稳定和和睦邻里关系的考虑,习惯与经验也是相邻关系案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对公共通道的使用是否是符合日常习惯的,是否超过了其他楼层的程度,噪音的产生是否超在一般人可忍受范围内;再例如,楼上装修,楼下发生漏水现象,如果被告不能举证证明与其无关,则根据经验法则可推定漏水是由被告装修所造成的。如遇到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原、被告对数额达不成一致意见,可以通过找寻双方都认可的维修部门议价的方式确定修缮费用,减少申请评估带来的时间、金钱的损耗。如遇到不配合现场勘验或评估的当事人,也可以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由阻碍方当事人直接承担不利后果。现场勘验与经验法则的应用是相互补充的。如判断所受侵害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应考虑受害方的特殊感受。而经过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家有老人、小孩或特殊疾病者,对侵害事实的感受特别敏感的,在应用经验法则时就应该多加注意,考虑其特殊感受。

  5、建立社区法庭制度,创新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社区和谐

  在城市,由于人口居住的社区化,导致人口以居住地为中心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纠纷,其中就包括因相邻关系而产生的纠纷。而这类社区的矛盾纠纷案件基本上都要在基层解决。因此,在现行基层法院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查、取证、调解、做群众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种状况,就必须积极的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机制来快速的处理这类问题。近日来,市南法院就针对青岛市西部云南路片区居住人群结构复杂、矛盾纠纷较多、处理难度较大的特点,着手创建了新社区法庭。即在市南区的云南路设立一个社区法庭,抽出对审判、调解等有丰富经验的法官到社区法庭任职,并通过与居民委员会、街道办等的相互联动机制,处理云南路周边的地区的居民的各种矛盾。通过社区法庭制度,一方面达到社区事务处理的专门化、专业化效果、另一方面因社区法庭紧邻相近的社区,对社区内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及时处理,将矛盾化解在社区,消除在萌芽状态。

  总之,相邻关系是来源于实践的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实践去解决;相邻关系的解决,既要重视法律效果,更重要的是重视社会效果,要符合人之常情、社会常理,决不能机械的适用法律,而要使用灵活的裁判方式和机动的调解模式。审判过程中,应注重判决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执行力度,体现法律权威。更要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纠纷的源头,利用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其他行政机关的力量,协助解决其他纠纷,进而解决相邻关系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48588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相邻关系的有关法律规定
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找,如需要,可说明具体事实,我可为您解答。
法律关系的特征
法律关系的特征
相邻关系的法律解释
你好:起诉解决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物权相邻关系
可以要求对方拆除,如若不拆除的话,可以向法院起诉。
邻居扰民怎么处理
邻居扰民怎么处理
小区相邻关系
由于没有完成工期,因为紧急自离劳务压了我7天工资总共1680不给怎么办?
建议尽量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可以去劳动局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品多多出售的商品经常被起诉侵权。我该怎么办?
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权并进行赔偿等
交通事故处理事情赔偿的事情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赔偿项目,是指交通事故当中肇事者给予受害者的赔偿所包含的项目,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营养费、鉴定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