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著作权侵权之精神损害赔偿

更新时间:2019-05-15 11:5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在该案中,法院判决认定被告郭敬明未经许可,在其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剽窃了庄羽作品《圈里圈外》中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关系的内容及部分情节和语句,造成《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圈里圈外》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

  在该案中,法院判决认定被告郭敬明未经许可,在其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剽窃了庄羽作品《圈里圈外》中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关系的内容及部分情节和语句,造成《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圈里圈外》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春风文艺出版社作为专业的出版机构,对其出版的作品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导致侵权作品得以出版,与郭敬明共同造成了对庄羽著作权侵害结果的发生,不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还应当与郭敬明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同时认为,“侵犯著作人身权情节严重,适用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仍不足以抚慰权利人所受精神损害的,还应当判令侵权人支付著作权人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抄袭是一种既侵犯著作财产权,又侵犯著作人身权的侵权行为”。基于被告抄袭的侵权主观过错、侵权情节及其后果均比较严重,判决两被告共同赔偿原告庄羽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此案引发了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以及普通大众对于著作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极大关注。

  精神损害是无形的经济损失

  那么,什么是精神损害呢?精神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人们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紧密相连,是其物质生活的反映,物质世界中的不良反应即可能导致人的精神遭受创伤。精神上的损害可能对应着物质世界中广泛的各种活动,人身、财产、声誉等受到侵害,都可能导致精神上的创伤与痛苦。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精神生活的和谐与精神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发现精神上的无形创伤有时比身体或物质财产上的有形创伤更为严重,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人格、身份等精神利益成为现代民事权益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

  精神损害,一般认为“就是精神痛苦”,或者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与财产损害造成的物质利益的丧失与减损相对应。一般认为,精神损害包括自然人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损害及精神利益的损害。其中前者是指生命、健康、情绪、感情等的侵害,后者是指姓名、荣誉等利益方面的损害。精神损害实际上涉及到精神损害行为和精神损害结果两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损害结果表现为一种无形的非经济损失。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在日益关注精神健康的今天,精神上的价值与物质上的价值在法律面前同等重要,立法将人格、身份等精神利益上升为一种权利(人身权)予以保护,对侵犯这种权利导致的精神上利益的消失或减损即精神损害,通过经济赔偿予以补偿,构成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换句话说,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或者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加害人以支付赔偿金的形式对因其侵权行为引起受害人精神利益的损害而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制度。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1896年,《德国民法典》首次提出非财产损害可以获得金钱赔偿这一法律命题,尽管引起一部分人的质疑,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这种制度规定于侵权法中,成为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到1986年颁行民法通则,精神损害赔偿才被正式确认。该法第106条规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一规定成为我国法律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依据。2001年3月8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规定了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完善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著作权法救济精神损害

  著作权作为现代民事权益中的一种,是作者对体现了其思想、情感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作者人格、身份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我国著作权法和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制度一样,规定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内容,并在著作权法第10条中将人身权列于财产权之前,突出了著作人身权的保护。著作权法第46条对侵犯著作权中的各项人身权或财产权的行为,规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财产与非财产的民事责任形式。著作权权利的双重性与侵权责任的综合救济渠道奠定了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救济的制度基础。在实践中,著作权侵权除表现为非法复制等对财产权的侵害,也常常表现为非法发表、冒名、篡改等对著作人身权的侵害。这种侵害往往对应地造成对作者人格、身份、思想观点的污损、贬抑,构成对权利人的精神损害。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就是典型的精神损害法律责任。不过,著作权法虽然保护著作人身权,给著作权的精神损害提供救济,但侵犯著作人身权除了承担“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外,是否还应课以侵权人赔偿责任、实行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在著作权领域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国外、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相当普遍。例如,德国著作权法第97条第2项规定,著作人于加害人有故意或过失责任时,即使非财产上的损害,也得在公平的限度内,请求赔偿损失;西班牙1987年著作权法规定,对于精神权利的侵害,即使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并未造成经济损失,被侵权人也有权要求赔偿,这类赔偿数额将按照侵权情节、后果等综合考虑后确定;意大利著作权法第38条规定,在行使精神权利的诉讼中,适用行使经济权利诉讼的赔偿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依据

  从理论上说,著作权法之所以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于著作权中精神权利的显著地位。一般说来,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等融于其中,作品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作者自己的人格与精神,作者与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特定人格关系。以一定的文字、符号、色彩、形体等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作品是不同作者各自人格、情感的体现。正因如此,创作过程也被视为是作者人格物化的过程,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各自的思想、情感等人格内容,这就使得不同作者的作品富于个性化,从而在市场上能够加以区别。从根本上说,著作人身权的产生依据,就在于特定作者创作出反映自己思想、观点、气质、风格、审美、修养等“个人人格”的作品。著作权法对作者人格权保护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作者对其作品的人格利益和人格价值。尽管侵犯著作权人身权不会导致传统民法上的心理损害等精神损失,但冒名、擅自篡改作品等侵犯著作权人身权的行为往往构成对作者心理、声誉等多方面的精神损害,仅以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救济手段,有时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只有使用必要的精神损害赔偿,著作权的保护才是完整的。[page]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标准
侵权损害赔偿是指行为人因侵权而造成的他人财产、人身和精神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以给付金钱或实物为内容的民事责任方式。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确定
认定著作权的侵权要符合下列条件: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 (2)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认定著作权的侵权要符合下列条件: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 (2)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律师解答动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5分钟前
外地租房能否在当地免费办理停车,得看具体情况。一般小区停车规定由业主大会或管理方定,若有免费停车政策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非婚生子女落户和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首先要准备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如果没有可做亲子鉴定。携带相关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8分钟前
钱被诈骗到香港,先收集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接着尽快采取措施冻结资金,避免损失扩大。可以尝试联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0分钟前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跳绳孩子无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话,不用担责,被绊倒孩子自己有一定责任。但如果跳绳孩子存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1分钟前
捡到手机并使用里面1000元,这可能构成不当得利。现在对方报警了,建议尽快联系对方,主动归还这100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6分钟前
社保一般交了后悔了也不能随意退。因为社保是保障权益的重要手段,有相应规定。不过在特定情形下能退,比如
郭海峰律师
郭海峰律师
29分钟前
12个有可能不会通知你的呢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0分钟前
这句话意思是乙方在入职甲方前,要主动告知甲方自己有待休的婚假、产假等情况。这是为让甲方提前了解乙方后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