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先生的孩子参加了斗门一中的“学农”活动,不过对于活动所交的80元钱陈先生称感到有些不解。他说,为何学农非要到景区去学农,上千名学生交的钱是不是都相当于在淡季“支援景区”了。
名曰“学农”,却将学生全都带到了景区,乍一看,学校这样做确实很令人费解,正如有家长所说,斗门是农业大区,要想学农“有大把地方去”,干嘛非得选择去景区?不过,如若将这事儿与收费联系起来,我们对学校的这番良苦用心,似乎也能有所理解了。
原来,学校组织的这个“学农”活动,并不是什么免费的午餐,而是让学生家长掏了腰包的,每人交了80元。家长们算了一笔账,学生到景区的正常开销应该花不到40元,那么,剩下的40元去哪儿啦?对此,学校含糊其辞,只是给了一个笼统的说法,让人不得要领。既然家长们交了钱,他们当然有权利知道,学校收的这些钱究竟干了些什么,花在了什么地方。
而景区则声称,这笔收费属于“商业机密”,这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一个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一个是供人观光游玩的场所,这两者啥时候成了商业上的伙伴?退一步讲,即便学校和景区有一定的商业往来,那也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物消费并无二异,在收费问题上不应该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何来的机密可言?如果非要说这是商业机密的话,那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所谓的“机密”,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罢了,里面或许还藏有一些不便告人的猫腻。
当然,学校不是公益组织,景区更不是什么慈善机构,既然学生到了景区,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学校要将费用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公之于众,透明操作,满足学生家长的知情权,景区也要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服务等相关事项,明白无误地公示出来,让人明白消费。拿“商业机密”来搪塞家长的质疑,非但于事无补,反倒会越描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