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侵权纠纷
更新时间:2019-04-08 11: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案由:土地侵权纠纷原告:某村委会被告:某中学2001年,某法院审理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原告某村委会诉称,被告某中学所占土地系1990年镇政府征用原告的土地,当时的征地协议写明:镇政府征用原告15亩土地,其中14.5亩用来建镇中学,另外的0.5亩在办理征用土地手续
案由:土地侵权纠纷
原告:某村委会
被告:某中学
2001年,某法院审理了一起
土地纠纷案件。原告某村委会诉称,被告某中学所占土地系1990年镇政府征用原告的土地,当时的征地协议写明:镇政府征用原告15亩土地,其中14.5亩用来建镇中学,另外的0.5亩在办理征用土地手续后仍交还原告使用(这种行为为国家明令禁止)。但镇政府在办理征用土地手续后,被告不顾原告的强烈反对,擅自在原告0.5亩土地修建了校舍,侵占原告土地至今,原告多次交涉未果,故诉至法院。被告某中学辩称,镇政府征用的土地是15亩而不是14.5亩,而且其所占用的土地已办理国家征用手续,原告也已领取了
土地补偿费,因此被告不构成侵权。本律师接受本案原告的委托作为其代理人出庭参加了诉讼。
[法庭审理]
在庭审当中,原被告双方各出示了一份1990年5月14日同一天签订的征地协议,两份征地协议上面都有原告和某镇政府的公章,唯一不同的是:原告协议上写明被告建中学用14.5亩,另0.5亩土地由镇政府代征后交还原告使用;而被告所持协议上写明的是被告建中学用地15亩。被告还出示了土地管理局、县政府、计委的批准文件以及原告支取征地补偿费的收据。
在法庭质证和辩论阶段,原被告双方在以下方面展开了辩论:
一、被告辨称原告所持的协议是虚假的,因为国家根本不允许代征土地。对此,本代理人当即指出,证据的真实性与证据内容的合法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协议内容不合法并不意味着协议不具有真实性,由于这两份协议上都盖有双方的公章,因此,双方所持的协议都是双方当时真实签订的,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这两份“真正”的协议相互印证,恰恰证明了原告所作的有关“代征”的陈述是真实的。因此,被告所持的协议虽然在形式上也是双方真实签订的,但其内容即双方的意思表示却不是真实的,是无效的。
二、被告又提出,本案诉争的土地已经办理征用手续,如果原告起诉,应当先提起行政诉讼,在通过行政诉讼撤销征地的行政行为后,才可起诉被告侵权。对此本代理人指出原告根本没有必要提起行政诉讼,理由如下:第一,镇政府征用原告土地的行政行为并未完成。依据当时国家关于征地的法律,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当经省级政府批准,而本案被告提供的批准文件只是县级政府的批准文件(当时被告代理人曾拿出省级政府授权县级政府批准征用土地的文件,本代理人马上当庭提交了省级政府收回授权的文件),因此,镇政府的征地行为由于至今并未得到国家有权机关的批准,征地行为至今没有完成,
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原告所有,原告也就没有必要另行提起行政诉讼。第二、县级政府的批准征地的行为只是在为最终由省级政府批准征地履行法律规定形式审查手续,并未实际侵犯原告的土地权利,因此原告也就没有必要起诉县级政府。第三,我国实施土地权利登记制度,土地权利证书是享有土地权利的唯一凭证。从双方所持协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双方对本案诉争的土地在1990年以前属于原告没有任何疑义,因此对此原告不必再举证证明;但被告作为现今土地使用人,在庭审当中却一直未提供相应的权利证书,其提供的各种批准文书,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土地权利证书,因此不能作为其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凭证。不仅如此,本代理人还同时指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但被告无权占有本案诉争的0.5亩土地,从某种程度说,被告目前占有的所有15亩土地都是不合法的。
第三、被告又辨称,由于目前被告已在土地上建成了教学楼,如果拆除损失太大,而且被告校舍十分紧张,拆除必然影响教学。对此本律师进行了如下反驳:当初被告不顾原告的强烈反对,强行建设校舍,造成既成事实,因此即使有损失也应由被告负担,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被告单位中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但是,鉴于现实情况,可以采取变通方式,由被告将已建成的房屋作价给原告,以冲抵被告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的各种损失。至于被告主张的目前校舍紧张完全不是事实,因为在开庭以前,本代理人曾作过实际调查,被告将部分校舍出租给第三人搞商业经营,因此被告完全可以将这部分校舍收回用于教学。况且,被告作为教学单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上,搞商业经营只会分散人的精力,误人子弟。
最后,被告亮出的自己最终的一张底牌,辩称自己是公益单位,出与公益目的占用土地,不应赔偿原告损失。对此本代理人指出: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公益单位侵权就可以免责,相反,被告作为教书育人的公益单位,更应该以身为范。况且被告侵占原告土地的真实目的就是建成房屋用于出租搞创收,因此其所谓“公益”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庭审当中,被告提供的两份证据十分关键:一份是原告收取征地补偿款的收据,其数额恰恰是14.5亩土地的征地补偿款,这充分印证了原告主张的镇政府只征用原告14.5亩土地的事实;另一份是县计委关于筹建被告中学的立项报告,其中写明批准被告新建校舍共计64间,本代理人当庭询问被告其在14.5亩土地上的校舍是多少间,被告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是64间,这也印证了当时县计委本意上也只批准被告占用14.5亩土地建64建校舍。被告提供的两份证据在最后却都支持了原告的主张,这是被告的一个失误。
在代理本案过程中,作为代理律师,经过艰苦努力,几次出庭参加法庭审理,一审最终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数十万元的损失,在当地引起了震动,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分析]
本案虽然是一起民事纠纷案件,但其中参杂了大量的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因此这一个案件涉及到了行政、民事两部诉讼法律,由于侵权时间长,在此期间国家的法律法规发生了诸多变化,加之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繁多,被告又是一个公益单位,有
行政机关支持,因此案件难度相当大,对代理律师的综合办案水平也是一次真正的检验。作为一名职业律师,我为最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自豪。(赵颖锋河北侯凤梅
律师事务所)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农村随意移动农民土地,增减土地是侵权吗?
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村集体出卖农民土地的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土地侵权
土地承包合同是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达成的,关于土地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果承包人或发包人履行了主要义务,双方都无异议的情况下即使未签订也有效
请问原告有土地使用卡(原告先取得),原告先告诉被告侵权,这是
土地侵权纠纷是指有关土地权利受到侵犯而引起的争议。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他项权利受到侵犯而引起的争议。按照《土地管理法》及其细则的有关规定,土地侵权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5种:
1、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
2、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土地的;
3、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损失的;
4、应被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当事人拒不交还土地,或临时使用土地的当事人期满后拒不交还土地的;
5、擅自将农民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的。 此外,在实践中还经常发生如下三类土地侵权纠纷:
1、未经土地使用权人同意占用或毁损土地使用权人依法使用的土地引起的纠纷。
2、发包人或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引起的纠纷;
3、在土地征用补偿中,截留、侵吞或占用农民应得补偿费引起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