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更新时间:2019-05-22 07: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15项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15项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称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5)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6)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本地产品的流出或外地产品的流入;(7)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8)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

在竞争法的理论上,一般将危害竞争秩序的不公平交易行为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但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存在着交错统合的关系。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要依法确定,各国在立法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又有所不同,因而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各国也不完全一样。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是一个传统的表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正确理解什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按照这一规定,只要是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就是经营者。对经营者的理解,不能限于领有营业执照的单位和个人,也不理解为单位内部的业务人员。只要是从事商品(包括服务)交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论单位的性质如何,不论是长期从事商品交易还是一次性从事商品交易,也不论是否领有营业执照,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上都是经营者。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为。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的行为有很多,(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时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并未将所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纳入该法规范,该法只规定了11条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共同特点。"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揭示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侵权性质。任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相对于其他诚实的经营者都是不公平的,其他诚实的经营者无不因此受到损害。不正当竞争并非单纯的民事侵权行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是其突出的本质特征。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失去透明度,竞争对手失去客户,广大消费者及用户无法正确选择商品,也限制了其他经营者的交易自由等等,这类行为对一般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利益均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确认存在竞争关系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需结合具体情境细致分析。评估行为人是否主观故意违反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同时考虑其行为是否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对确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旨在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构成要件
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对于轻微的违规行为,通常采取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措施;若造成了实际的损失,则需要通过法律诉讼进行民事赔偿;而对于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欺诈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等,涉及刑事犯罪的,将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进行刑事追责。 以上三个答案合计字数与原始解答内容的总字数保持一致,同时遵循了您的要求,保持了核心关键词的一致性。
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有哪些
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混淆行为、商业贿赂等多种形式。针对这些行为,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对于轻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部门可能会给予警告并通过协商要求改正;其次,如果涉及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赔偿;最后,对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将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解答动态
一般挂掉这种电话不会有啥严重后果。这种可能是诈骗电话,目的是骗钱。你没和对方进一步交流,基本没风险。
你好,你的问题稍后回复你
别上当,属于电信网络诈骗,去借钱没有先交钱的
您好,如果买回来的车况和合同上的约定不符合,可以用法律的途径维权。
收集好租赁合同,违约证据维权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