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1-01-23 19:5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任何诉讼请求都需要有证据来作为支撑,否则就只是口说无凭,法院是不会支持的。在我国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义务,否则法院可以​强制出庭。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有哪些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九条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六十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有哪些

  二、出庭作证后的程序

  证人到庭后,审判人员应当先核实证人的身份,与当事人以及本案的关系,告知证人应当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证人作证前,应当在如实作证的保证书上签名。向证人发问,应当先由申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发问完毕后,对方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审判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询问证人。

  询问证人应当遵循以下规则: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相关;不得以诱导方式提问;不得威胁证人;不得损害证人的人格尊严。审判长对于向证人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向证人发问应当分别进行,证人不得旁听本案的审理。

  被告人、证人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有矛盾需要对质的,公诉人可以建议法庭传唤有关被告人、证人同时到庭对质。当事人和辩护人可以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审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认为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应当同意该申请,并宣布延期审理。公诉人应当当庭宣读经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对证人证言笔录存在疑问、确实需要证人出庭陈述的,公诉人应当要求延期审理,由人民法院再次通知证人到庭提供证言和接受质证。证人出庭作证,应给予适当的物质补偿,并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三、不能够出庭的情形

  证人出庭作证是直接、言词原则的表现,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内在要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但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

  1、未成年人;

  2、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极为不便的;

  3、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决定作用的;

  4、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等。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有哪些钱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两个人打架什么人可以作证人,有哪些规定
了解案情的人可作证。选择证人时需注意:1.优先选择直接目击者,其证言更可信;2.排除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确保证言客观;3.考虑证人观察角度、距离及记忆力,选最佳证人。
法律对遗嘱设定证人之相关规定
遗嘱见证人须符合法律要求。应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避免选择继承人、受遗赠人或利害关系人。确保见证过程的公正性,以保障遗嘱的法律效力和遗愿的实现。
证人有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吗,法律如何规定
证人出庭作证是常见的处理方式之一,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在选择处理方式时,证人应该积极配合法庭的调查,如实陈述所知案情,并尽可能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同时,证人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遇到无法作证的情况,应该及时向法庭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选择不出庭作证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结果,甚至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
律师解答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