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

更新时间:2019-05-21 16: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在我国刑法分则当中,有一类专属的触犯财产类的犯罪,这代表着不正当不合法的经济行为,在刑法当中也是被打击的对象,因此我们在日常当中,要学会分辨身边的犯罪类型,今天就跟找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及相关问题吧!

  一、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

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主体。依据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的主体。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如果行为人因过失而错写误填票证内容的,虽然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不能让其承担刑事责任。即使行为人错写误填票证后又故意使用的,也只能按金融票据诈骗罪等其他犯罪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以本罪论处。

  本条没有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才能构成本罪,而过去理论上通常解释伪造有价证券应有营利目的才能构成犯罪,因而本罪也应该具有营利目的;还有人认为本罪应有行使目的才能构成。我们认为,本条既然没有规定本罪主观上必须以一定的目的作为构成要件,那么行为人只要出于故意而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原则上就构成犯罪,而没有必要再去探究行为人是否具有什么目的。这也是本条的立法意图所在。至于那些确实既无营利目的也无行使目的等,而纯粹因个人兴趣等原因伪造、变造金融票证以自我欣赏、收藏而不让其流通的,可视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而不认为构成犯罪。

  二、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客体是哪些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金融票证是商品交换和信用活动的产物,它对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益;及时进行商品交易,促进商品流通;及时清结债权债务,节省流通费用以及规范商业信用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票证在商品交易、清洁债权债务等方面逐渐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金融票证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信用支付或结算工具。随着金融票证在经济生活中重要性的越来越大,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开始滋生、蔓延。这种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有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更影响了金融票证应有的信誉,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妨害了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本法将这种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予以惩处。

  三、变造金融票证罪的定罪是怎样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刑法规定:

  一、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二、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三、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单位犯本罪,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前述三个规定定罪处罚。

  本罪在客观表现上仅限于“伪造、变造”的行为,如果“伪造、变造”后又“使用”,其目的是“使用”,“伪造、变造”只是为达到使用而进行的犯罪预备,故不构成本罪,依其犯罪性质,应按金融诈骗罪定罪处罚。

  看到这里,找法网小编相信你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了,对于刑法严格规定的罪名,我们一定铭记,在日常中时刻分辨身边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好了以上就是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的相关内容,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罪如何量刑
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嫌伪造变造金融票证
涉嫌诈骗罪,犯罪嫌疑人只要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就可以申请办理,关键看是不是符合条件。具体条件包括: 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怀孕、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且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我想知道变造货币罪的主体包括哪些?
你好,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变造假币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任何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变造货币达到两千块均可构成本罪,因为变造假币触及到刑法的规定,对于变造货币主体会被判处相关的刑罚以及处罚金。
律师解答动态
可以申请法院调查令,到银行调取对方身份信息和联系电话。
是需要代书离婚协议吗?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13分钟前
可以补缴失地保险,但需尽快办理。父亲去世后,名额可依法变更给符合条件的直系亲属。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