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1-09-09 18: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对于盗窃罪的犯罪事实认定,是基于实际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来进行认定的,对于达到了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的就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那么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呢?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

  《治安管理条例》对居民冒用他人身份证的处罚规定为:

  1、《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1)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身份证的;

  (2)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

  (3)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2、《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1)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

  (2) 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

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

   二、入室盗窃要判几年?

  (一)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格

  1、犯罪数额1000元以上不满1500元的,基准刑为罚金刑;

  2、犯罪数额1500元以上不满2000元的,基准刑为管制刑;

  3、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以盗窃罪论处的,基准刑为拘役刑;

  4、盗窃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盗窃价值2000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犯罪数额33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5、盗窃公私财物800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情形之一的,刑期增加六个月:

  (1)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

  (2)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3)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6、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100份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6份,刑期增加一个月;

  50份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8份,刑期增加一个月;

  50份以下的,基准刑为拘役、管制刑或者罚金刑。

  (二)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格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万元以上不满6万元的,盗窃1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犯罪数额7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并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予以重处: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盗窃金融机构的;

  3、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4、累犯且盗窃数额为8000元的;

  5、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6、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7、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

  8、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三)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格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6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犯罪数额4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增加情形的,予以重处: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盗窃金融机构的;

  3、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4、累犯且盗窃数额为4.8万元以上的;

  5、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6、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7、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

  8、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三、入户盗窃罪的认定是什么?

  (一)入户进行盗窃是否必然构成入户盗窃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前,入户盗窃通常是作为量刑上的一个从重处罚的标准来考量的。为更利于维护作为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双重屏障的“户”,入户盗窃对盗窃数额不作要求。认定入户盗窃时,必须注意“入户”的非法性。行为人在未获取户主同意的前提下,非法进入他人住所,实施了盗窃行为,就应该认定为入户盗窃。但如果行为人是合法进入他人住所后实施了盗窃,通常是亲属、朋友之间实施的小额盗窃行为,其行为通常对户内人员的人身威胁较小,应认定为普通盗窃。有学者认为,认定入户盗窃应关注“入户”的目的性,即如果行为人基于其他非法目的进入他人住所并临时起意实施了盗窃行为的,不应认定为入户盗窃。笔者认为,入户盗窃着重的是对“户”的保护,无论行为人基于何种目的,只要其系非法“入户”并实施了盗窃行为,就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的主观上基于何种目的,往往仅有行为人自己的供述可供参考,如对入户的目的进行细分,进而对一些非法入户进行盗窃的案件不认定为入户盗窃,容易放纵犯罪。有观点认为,入户盗窃对人身权的危害仅发生在户内有人的情况下,若户内无人,其对公民人身权的危害则小得多,对生命健康权这一最重要的人身权的潜在危害基本忽略不计,因此应当视同一般盗窃处理,户内无人且数额较小时,不应当构成盗窃罪。笔者认为,对于行为人而言,当其实施非法“入户”这一行为时,其主观恶意就明显更深于实施普通盗窃,其一旦“入户”,就可能侵犯公民的住宅安宁权、隐私权抑或生命健康权。如果行为人入户实施盗窃时户内无人,中途户主归家,那么行为人仍可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与户内始终无人的情况是一致的。故无论户内是否有人,均应对实施非法入户进行盗窃的行为认定为入户盗窃。

  (二)间接入户盗窃的认定

  间接入户盗窃表现为利用自己身体以外的工具入户盗窃。比如行为人亲自手持竹竿从窗户伸入他人户内钓走财物;比如用遥控电子工具到他人户内盗窃财物;比如通过训练动物到他人户内盗窃财物。虽然这些行为直接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但没有直接侵犯户内安宁权,不构成入户盗窃法益保护的范围,所以利用身体以外的工具“入户”的不能认定为入户盗窃。

  (三)入户盗窃共犯问题

  1、间接正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间接正犯指没有亲手实施而利用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如利用不知情的第三人、未成年人或完全精神病人入户盗窃。从入户盗窃法益保护角度来看,间接正犯的主观目的为利用行为人入户且侵害了户内的财产权和安宁权,客观上也实现了这一损害结果,行为人由于缺乏主观故意而不承担责任,所以间接正犯承担入户盗窃的刑事责任。

  2、教唆犯入户盗窃的认定

  教唆他人入户盗窃不论是从主观目的还是行为手段方式,均构成了对他人“户”内的财产权和安宁权的侵犯。教唆者和被教唆者达到的都是同一目的的行为,所以即使被教唆者入户只盗窃了一元钱,教唆犯也具备构成入户盗窃的要件,应认定为入户盗窃。另外被教唆的是完全精神病人,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教唆者对于该精神病人达到支配的程度,这时教唆者要作为间接正犯承担入户盗窃的刑事责任,反之,如果被教唆人是不完全精神病人的,入户盗窃在不完全精神病人精神正常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教唆者对于该精神病人并没有到支配的程度,且存在意思联络,这时教唆者和被教唆者都承担入户盗窃的刑事责任。

  (四)户内特殊环境对入户盗窃的认定

  户内的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明知入户盗窃者实施犯罪行为却无力阻止,如弱智障者、老弱病残,被害人目睹行为人盗窃,却无法阻止入侵者的行径,此种行为应一律认定为入户盗窃。但是,如果是入户盗窃者对被侵害人虽未采取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等手段而是实施一些特殊的手段造成的被害人无能力发现和反抗的状态,而进入户内盗窃的行为,比如,用事先准备好的“迷烟”将户内的人吹昏后,再实施入户盗窃,这属于入户抢劫的造成被害人不能反抗的强制方法,是抢劫罪的其他手段之一,所以认定为入户抢劫,而不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

  (五)入户盗窃既遂与未遂区分标准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所以人们一般以着手后是否得逞做为判断既遂和未遂的标准。盗窃罪既遂的通说为“失控加控制说”,行为人已经实际取得财物就为既遂的标准,所以有学者指出:“既然刑法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那么刑法分则条文在每一个罪设置上所意欲保护的合法权益(客体)是否发生实际损害,当然就成为犯罪既遂认定的根本标准。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对每一种犯罪所能造成的具体权益损害的刻画,便成为司法操作中识别犯罪既遂的基本标准。在确定犯罪既遂的各种具体类型时,均应当以行为规律性地必然会对具体权益引发的某种实害为着眼点,只不过实害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因此,认定犯罪既遂的一个决定性前提就是准确领会并合理解释刑法在各具体罪名中所意欲保护的客体的内容。以此为标准,便可以解开刑法学界一些长期争论不休而终无定论的问题。” 要区分入户盗窃既遂与未遂的区别点就是要找到入户盗窃的着手,是以入户为着手还是以入户后开始挑选财物为着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从整体来看,入户似乎是入户盗窃的着手,但是如果入户后发现户内没有财物,就没有侵害财产的现实危害发生,这时把入户作为盗窃罪的着手会扩大刑事处罚范围,而以入户后开始挑选财物为着手挑选财物是指已发现财物且正在选取中,还没有实际取得,在实施这种挑选财物的行为时才具有发生盗窃罪构成要件的现实的危险,所以应当以入户后开始挑选财物为着手,并以实际取得财产为既遂,不论盗窃数额的大小,都发生了法益侵害的结果,应认定为犯罪既遂。入户后没有实际取得财物,即便侵犯了他人的安宁权也不能认定为既遂,应认定为盗窃罪未遂。根据我国盗窃罪既遂标准“失控加控制说”,入户盗窃控制了财物,比如,入户后隐匿了财物,入户后将小物件拿到手上就可为入户盗窃的犯罪既遂。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比如,大物件如电视机搬出户外为入户盗窃的犯罪既遂,将入户盗窃所得的财物扔到户外楼下,打算下楼后再去转移,这时被害人已经失去了对该物的控制,不论行为人事后是否取得也认定为入户盗窃的犯罪既遂。

  《刑法修正案》将入户盗窃认定为盗窃罪并入刑充分体现了刑法对公民住所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特殊保护。入户盗窃的一些适用问题还有赖于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其行为符合了盗用身份证件的构成要件的话,那么会被判处拘役或者是管制,同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盗用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是如何的?
一、盗用他人身份证立案标准: 1、行为发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即发生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 2、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盗用的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 3、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二、盗用身份证件罪的构成要件: 1、 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或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该结果发生。 3、犯罪客体:本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信用,及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会对社会诚实信用秩序带来破坏。 4、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真实身份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虚假身份证件的行为。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的标准是什么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 如果行为人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且情节达到严重程度的,原则上即构成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应予立案追诉。 2.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有什么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如下: 1.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追诉。 2.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犯盗用身份证件罪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相关法律规定还包括: 1.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3.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5.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相关知识推荐
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
盗用身份证件罪标准是什么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盗用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
盗用身份证件罪立案标准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您的问题需要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后才能给予回答
银行要求找征信好的证明人,是为降低贷款风险并提升你的信用度
你好,可以搜集证据,尝试向社保稽查部门投诉,或者拨打12345市民热线寻求解决方案。
你好,可以直接与设计师协商,要求其承担责任。协商不成可到法院起诉解决。
赵磊律师
赵磊律师
3分钟前
详细说一下事情的经过,这里帮您出一份方案。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5分钟前
一般来说,若能提供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相关证明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等,是有可能认定这期间的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0分钟前
事故车报废是否有补贴,得看具体情况。一般符合一定条件会有补贴,比如车辆使用年限、车型等。你可以去了解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