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可骑电动车吗
更新时间:2021-06-14 10: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醉酒驾驶不仅危害他人的生命,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所以醉驾要严惩。很多人因为醉酒驾驶而被判处刑罚和吊销驾驶证,导致不能开车。那么,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可骑电动车吗?现在就跟着找法网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可骑电动车吗
可以骑电动车。
危险驾驶罪要求行为人驾驶的是机动车辆,因此关键点在于对所骑电动车的认定,对此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按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应具有人力骑行所需的脚蹬等装置,整车质量应不大于50,电动机的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应不大于240,最高车速不应大于20。如果所骑的电动自行车经鉴定,均不符合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而属于轻便两轮摩托车范畴的话醉酒驾驶行为将被认定为危险驾驶。

二、
酒驾后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
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男,××岁,××市人,××市××厂工人。因涉嫌醉驾,于××年××月××日被××市××区公安局刑事拘留,现关押在××区。
申请人为保证被申请取候候审的犯罪嫌疑人遵守有关规定,提出由C担任保证人。保证人系申请人之妹,女,××岁,××市××区××局干部,为人正派,有固定收入和住处,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申请人和保证人保证监督被保证人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做到:
(1)保证不离开本市
(2)保证随传随到
(3)保证不干扰证人作证
(4)保证不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并且保证随时向执行机关报告被保证人的情况。
××市××区人民
申请人:(签字)
保证人:(签字)
三、
醉驾酒精度判刑标准
酒驾后血液中酒精含量为量刑的标准。其中酒后驾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大于等于20mg/100ml;醉酒驾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大于等于80mg/100ml。大于80mg/100ml也就是醉酒驾驶量刑1至6标准。
具体量刑的时候,还需要结合酒精测试的度数和犯罪情节的具体情况去判定。一般来说,酒精度数每增加60度,就会增加一个月刑期。例如:
1、80-140mg/100ml判刑的基准为拘役一个月;
2、140-200 mg/100ml基准刑为2个月;
3、200 mg/100ml以上基准刑为3个月。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可骑电动车吗的相关内容。根据有关规定,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可以骑电动车。若您还有什么法律问题,建议您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醉驾与逆行,我是骑电动车醉驾,对方逆行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就是醉驾。那么,电动车醉驾怎么处罚? 一、电动车醉驾怎么处罚 非机动车不按照交通信号规定通行的,应当罚款20元。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的罚款20元;不走非机动车道的罚款20元;醉酒骑着非机动车上路的罚款50元;不服从交警指挥的罚款50元。 电动车违法包括在非机动车违法处罚之列,主要违法项目为不按交通信号行驶、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均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处罚。 二、醉驾酒驾处罚新规定 1、酒后驾驶,暂扣6个月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此前曾因酒驾被处罚,再次酒后驾驶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驾驶证。 2、醉酒驾驶,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3、酒后驾驶营运车辆,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4、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车辆。 5、酒后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醉驾与逆行,醉驾电动自行车正常行驶,和醉驾有关系吗?
1. 醉酒驾车判断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2. 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3. 吹气检测不纳入醉驾鉴定。
4. 对于有醉驾嫌疑的司机,按照刑事案件取证的标准,必须进行抽血取证。
5. 查酒驾中的酒精监测仪器数据,是交警前期判断醉驾的方法,通过对嫌疑人体内酒精含量的比对,作出具鉴定结论。
摩托车醉驾被小车撞,摩托车醉驾五年内还可以骑电瓶车吗
对于驾驶摩托车醉驾行为,有可能涉嫌危险驾驶刑事犯罪,一经定罪判处拘役,并处罚金。具体情况,请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确定,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请注意,具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确定。如果您或他人有涉及此类情况,请务必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机构,以获取准确的法律意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