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微信诈骗怎么处理?多少金额立案?
更新时间:2018-03-09 17: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近日,有部分网友给小编留言,说是在微信上被诈骗了5000元、1500元、400元应该怎么处理?诈骗罪要多少金额可以立案?如果不能立案,那报警还有没有用?关于网上诈骗,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以下找法网小编带您一起去具体了解关于微信诈骗处理的一些相关内容。
随着手机转账的普及,微信转账等模式的开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因素。虽然我们可能听过或了解过了不少防骗案例及知识,但是依然无法避免身边骗子的无处不在。
一、关于诈骗罪的处罚规定
诈骗罪依据诈骗公私财物的金额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处罚规定:
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注: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属“数额较大”,30000元以上属“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属“数额特别巨大”,因各地区经济差异,在立案标准上会有稍微改变。
二、关于遇到诈骗罪的处理

1、及时报警
遇到微信诈骗,当事人应当保留相关聊天记录及所了解到的对方的相关信息,及时到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报警。
2、如有对方的详细信息,可以到人民法院去起诉维权
起诉时注意需要有确定的被告信息,个人需要对方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单位需要有企业名称、企业所在地、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等。
3、立案与报警
一些当事人被骗金额可能相对较少,比如200元,那么警方立不了案,当事人是否还有必要去报警?
在这里,找法网小编提醒您,不管是否能够达到立案标准,只要遇到微信诈骗,您都应当第一时间去报警处理,及时报警才能尽快帮您追回被骗的财物,并不是只有立案才能帮大家找回被骗的财物。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有更多内容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本文系找法网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转账多少能立案呢
法律分析:转账金额超过了正常生活消费的额度,属于超过了正常支配范围是可以起诉要回的。
起诉要回转账金额,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转账金额是否确实超过了正常生活消费的额度。这需要根据具体的生活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情况等因素进行判断。
2. 转账行为是否属于正常的经济交往。如果转账是出于借贷、投资等合法经济行为,那么即使金额较大,也不属于超过正常支配范围。
3. 转账行为是否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即使转账金额没有超过正常生活消费的额度,也可以起诉要回。
在起诉要回转账金额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留好相关证据。包括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合同、协议等可以证明转账行为真实性的材料。
2. 选择合适的法院进行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在选择法院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 遵守诉讼程序。在起诉过程中,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提交起诉状、证据、出庭应诉等。
总之,如果转账金额确实超过了正常生活消费的额度,并且存在不当行为或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要回转账金额。
帮信罪转账多少钱可以立案
法律分析:
1. 主要看是否知情。明知犯罪所得,还帮忙转账的,构成犯罪。
2.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3.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行为包括:
1. 提供资金账户的。
2. 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
3. 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4. 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5. 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你好,我想问一下微信转账多少钱正在立案
微信转账多少钱都可以立案
法律规定,因民间借贷起诉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立案,与借款金额无关
起诉和立案条件包括:
1、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