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

更新时间:2013-05-02 10:43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是指以非法出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

  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是指以非法出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l、“以非法右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这种情况中,行为人虽然主观有过错,但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认定。有的是本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不能按时还贷,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过失,但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以本罪论处。只有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的方法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

  2、要把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区别开来。有些借贷人在获得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这种借贷纠纷,十分容易与贷款诈骗相混淆,区分二者的界限应当把握以下四点:(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不应以本罪处理。(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帐,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4)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民事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

  1、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2、《合同法》中规定,合同中存在欺诈等意思表示不真实情况,还需侵害国家公共利益,不然仅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
欺诈行为。托儿。可以报警
关于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
属于合同纠纷,可以依法起诉维权。
是诈骗还是民事欺诈
如你所述的构成诈骗,建议报案处理。
律师解答动态
不太清楚您说的“退了”具体指啥事儿。您得详细说说,比如是买东西想退货,还是办业务想退费之类的。要是买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9分钟前
若涉及合伙被告诈骗,得先看有无诈骗事实。若被冤枉,要收集能证明自身无诈骗故意和行为的证据,像合同、聊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0分钟前
这种情况建议尽快与贷款机构再次沟通,表明还款意愿,尝试重新协商还款方案,比如延长还款期限、分期还款等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4分钟前
首先算一下工作天数,6月一共30天,休息3天,工作了20天。月工资6000元,日工资就是6000÷3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4分钟前
月休四天,一个月按30天算,实际工作天数为26天,日工资约为4000÷26≈153.85元。请假两天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5分钟前
您付了两次费想换律师是可以的。首先,您得看看和之前律师签的委托合同里关于解除委托的条款,按约定来办。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3分钟前
你有权利了解高压线建设设计图纸。首先,可先和外包老板沟通,明确表达你想看设计图纸的诉求,说明你有知情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