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型贪污罪和一般盗窃罪的区别

更新时间:2013-03-22 11:2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

  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以窃取的方式占有公共财产也是贪污罪的表现形式之一。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是盗窃罪。由此看出,窃取型贪污罪与一般盗窃犯罪在犯罪构成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采用秘密窃取的手段侵犯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但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是:1、犯罪主体。前罪是特定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具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职权的人员。2、犯罪客体。从法律层面来看,对不同合法财产的保护同等重要。但是,从政治层面看,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同私有财产相比,国有、公共财产的所有权代表着国家的政治属性。因此,我觉得,对公共财产权利的侵犯相对应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3、犯罪客观方面。两罪同样具有秘密窃取的行为,但前罪还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之便”的手段,也就是说要突出“职务性”特征,使用“公共”权力达到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目的。实践中,通常表现为采取某些技术性方法,如伪造帐薄、凭证,虚开票据等方式,而后罪则相对较简单直接。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同样采用秘密手段窃取合法财产,在主体、客体和客观方面,窃取型贪污罪都比盗窃罪的定罪标准更严格,因此在理论上,前罪比后罪的科刑梯度应更高。但实际立法并不如此。《立案标准》规定:个人贪污数额五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本文不讨论五千元以下应立案的情形)。这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五千元是贪污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而盗窃罪,1998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对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作如下规定:数额较大的起点为五百元至两千元,数额巨大为五千元至两万元,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经济、治安状况,在幅度范围内确定具体数额标准。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国家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公款三千元,可能不构成犯罪;一个普通公民窃取他人财产三千元却可能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罚金。原因就是因为前一个行为的主体具有“职务身份”并“利用职务之便”而实施的。

  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为官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从另一方面看,权力越大,相应的义务也就越重,不仅要具有较之常人更高的道德义务,还要在刑事义务上没有任何特权而言,甚至更重的义务。对于任何一般主体可犯之罪,具有职务身份、利用职务权力都应成为加重或从重的一个量刑情节。这在我国刑法的法条上也是有所表现的。

  而依据刑法理论,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构成牵连犯,择一重罪惩处。所以我认为,结合本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秘密窃取公共财物三千元,属于贪污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行为却符合“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特征,构成盗窃罪,所以可以采用牵连犯择一重罪惩处原则,以盗窃罪处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23044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抢劫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建议委托律师介入,争取有利结果。
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
职务侵占是利用职务的便利。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网上贷款怎样取消电子合同?
需要用人单位使用账号进行取消
我已经失业五个多月了。还可以申请失业救济金吗?
你好,根据规定,在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候也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并不是只要劳动者失业就能领取失业保险金。
合同纠纷,和中介说好短租三个月,但是在我不了解的情况下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怎么才能解除合同?
处理合同纠纷的常见方式包括协商解除、法定解除等。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双方同意可协商解除;若中介存在违约行为,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可依法解除。
专门找过期食品要赔偿违法么
处理此类问题,可协商赔偿或起诉。选择时需考虑证据充分性、时间成本等因素。若证据确凿且希望快速解决,协商赔偿更合适;若对方拒绝赔偿,可起诉以维护权益。
08年12月份现在满不满16岁
除周岁外,法律中有时也涉及虚岁等计算方式,但通常周岁更具法律意义。未满16周岁,在法律上通常享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选择处理方式时,应基于具体法律条款和情境判断。
外国人要我的手机号和住址
即使外国人声称有紧急事情,你仍应谨慎处理。可询问其紧急情况的性质,并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提供帮助,如报警或联系相关机构。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也要权衡是否有可能帮助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