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住持私自将寺庙资金借给他人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更新时间:2012-12-18 20: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案情李某,女,76岁,法名释法安,系某县一寺庙主持。其在担任该寺庙主持兼任出纳期间,多次将寺庙资金借给他人。其中,先后5次将寺庙集体资金计32万元借给外地一专门承建寺庙工程的承包商万某用于工程建修;将3万元借给该县某村村民王某使用。在借款人借款时,李某

  案情

  李某,女,76岁,法名释法安,系某县一寺庙主持。其在担任该寺庙主持兼任出纳期间,多次将寺庙资金借给他人。

  其中,先后5次将寺庙集体资金计32万元借给外地一专门承建寺庙工程的承包商万某用于工程建修;将3万元借给该县某村村民王某使用。在借款人借款时,李某叫会计蒋某(居士)在场帮忙数钱,看着打借条,而且所有借条均由蒋某保管。案发后,在公安机关的督促下,万某已归还借款32万元。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理由是该寺庙是由某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颁发的《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登记证》。是当地政府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其资金应属集体所有。李某任主持,是该寺庙的法定代表人,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将寺庙集体资金借给他人使用,其主体条件和客观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2条的规定,构成了挪用资金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不构成犯罪。理由是本案犯罪主体资格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2条之规定。该条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的,至于“其他单位”法条未明确说明,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李某的行为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分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2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从法条规定看,(1)本案中李某不符合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构成本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寺庙既不是公司,又不是企业,而是宗教活动场所,其资金来源特殊,是由其信徒捐献的,其用途主要用于寺庙的修缮和宗教活动的开展等,我国《刑法》第272条规定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的,至于“其他单位”,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界定在由民政部门认定的法人,即“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外商合作企业”等。而由宗教部门认定的法人,是否由《刑法》调整,目前我国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无明文规定,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李某的住持身份不符合刑法规定的主体资格。(2)李某没有损害寺庙利益的主观罪过。李某借款32万元给万某,是为了将来叫万某为其修建所主持的寺庙,借款当时均有会计在场,且借条由会计保管。因此,李某借款出去没有其个人的任何目的和动机。(3)社会危害性小。案发后,万某已将所借的钱归还,仅有王某借的3万元未归还,没有对寺庙造成大的损失。(4)寺庙是较特殊的社团法人,其资金来源与用途都与其他法人团体有所区别。李某从7岁出家为尼,现年已76岁,年高体弱,没有刑罚处罚的必要,应交由宗教部门处理。因此对李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应看一下具体情节。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如果根据财务总监的权限,有权决定此事,此行为属于企业之间资金拆借。如果是财务总监私自决定同意你去做的,很可能构成犯罪。具体构成何罪,还需详细了解案情。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看具体情况。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你的表述不太清楚,建议补全资料或者来电咨询。 合作社是依法登记的组织、还是自发成立的,是否是公司?该法人代表的职权?什么时间拿去还债物的?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你好,涉嫌违规,可以报警,如需进一步法律帮助可来电或当面咨询。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构成此罪,需要帮助可以给我电话。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刑事案件是否立案及审理由公检法各部门按照程序和查明事实确定 控告报案应当提供相应证据,认为公安机关没有履行职责可向上级公安投诉反映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涉及刑事案件的只接受面谈
是否构成挪用资金罪
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抵押?是为了他人的利益抵押?以公司的财产为名义抵押还是以他个人的财产抵押?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