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未遂怎么界定

更新时间:2020-11-16 13: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杀人未遂又称故意杀人未遂,属于故意杀人罪的一种犯罪形态,是指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是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整理了杀人未遂怎么界定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一、杀人未遂怎么界定

  故意杀人未遂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故意杀人未遂仍按故意杀人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比照既遂从轻处罚,具体如何判决还要根据具体案情分析。故意杀人未遂主要有对象不能犯、手段不能犯、客观不能犯、主观认识错误等四种类型。

  (1)对象不能犯:比如A预谋杀B,深夜看见B趟在床上便一刀刺过去,发现原来是枕头。这时被逮到了。这叫故意杀人未遂,属于对象不能犯得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不能达到致死的效果,还包括使用的方法不能犯,如A迷信认为扎个小人能害死B,于是天天听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犯罪。

  (3)客观不能犯:就是客观方面达不到致死的效果。如A要杀死B但是B穿了防弹背心,A用尽了所有方法B都死不了。

  (4)主观认识错误:如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还下来摸了下确定B已经死了。于是逃走了,C路过发现B把他带到医院又救活了,也属于故意杀人未遂,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杀人未遂怎么界定 

  二、故意杀人罪自首怎么判

  看具体情况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自首可从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但部分犯人自首后依然有判处死刑的可能。如果对自首后的犯罪嫌疑人过于普遍地从宽处罚会产生弊病,与预防犯罪的目的相悖,尤其是对社会危害大的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多多少少也应该知道,杀人未遂在界定上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杀人未遂的状态就有很多种,需要仔细斟酌,这样才能在后续量刑上决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有关杀人未遂怎么界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杀人未遂怎么定罪
对于杀人未遂的定罪和量刑,需结合具体案情,如动机、手段等。如果情节较轻,可能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情节严重,则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最终判决会在考虑未遂情况下从轻或减轻处罚。
故意杀人未遂罪的具体界定是什么
故意杀人未遂依据案情处理。如案情严重,犯罪分子无悔罪表现,应依法起诉;如案情较轻,犯罪分子有悔罪表现,可考虑从轻或减轻处罚,具体由法院根据案情和法律规定裁决。
杀人未遂会怎么判决,法律依据是什么
判定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的关键是查明行为人故意的主观状态。故意杀人行为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生命,如果杀人行为导致了死亡结果,则构成故意杀人既遂;如果没有发生死亡结果,则为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故意杀人未遂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但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故意杀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将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