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列入失信,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

更新时间:2019-07-29 14: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咨询我们可以从手机网络上很快了解到,因此对于相关的事件,我们也能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评论,但是因为互联网是近些年兴起的,因此相关的法规也正在完善中,相关的处罚规定也在出台。今天就跟找法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知识内容吧!

  为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信用建设,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天就跟找法网小编看看网络造谣列入失信,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及相关问题的解答。

  一、网络造谣列入失信,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

网络造谣列入失信,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

  网络造谣罪就是刑法上的诽谤罪,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一样,凡是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然而网络空间里很少有人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就必然涉及到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问题。

  网络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网络技术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P)两种。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s),是指营利性使用网络,为网络用户提供诸如网络联结、访问以及信息服务等从事互联网经营活动的服务提供商。 ICP(InternetContentProvider)是指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世界各国关于在网络传播中 ISP是否要应承担责任的规定并不统一。

  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其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如新加坡在电子交易法令中规定,网络服务商无须对第三方在网上所提供的资料负责,因为网络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在ICP是否承担责任的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应让其承担严格责任。此种观点认为,网络内容提供商主要提供的是一种内容本身的服务,其应具有对所提供的信息更大的审查义务,故应承担较为严格的责任。如瑞典1998年专门颁布法令规定,网站经营者负有在合理限度内监督其所传输内容的义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二、寻衅滋事罪量刑标准是怎样

  根据《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解释

  《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罪名补充规定(六)》将该款的罪名确定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针对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专门条款予以规制。今后,网络传谣要负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看到这里,找法网小编相信你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了,随着相关的法条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因此互联网也不成为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所以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好相关的规定。好了以上就是网络造谣列入失信,网络造谣罪如何认定的相关内容,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造谣,如何定义乱造谣,网络造谣如何制止还有如何得到公正
针对不同类型的谣言,编造谣言涉嫌构成诽谤罪、诬告陷害罪、寻衅滋事罪、商品声誉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以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您好,请问在网络上造谣他人是如何处罚?
网络造谣一般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等等。
请问网络造谣如何取证?
网络名誉侵权可以通过报警或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具体情形包括: 1.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2. 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治安管理处罚; 4.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 5.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等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6.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