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故意?

更新时间:2012-12-18 17: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答: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据此,故意犯罪是在故意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据此,故意犯罪是在故意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与故意犯罪密切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罪过心理,后者则是一种犯罪行为。

  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两个因素必须是现实的、确定的。易言之,在没有认识的情况下,不管具有怎样的认识可能性,也不能认为存在认识因素;如果行为人还没有确定实现何种内容,就缺乏故意的意志因素。例如,行为人在与被害人发生冲突时,立即取出手枪,但究竟只是威胁被害人,还是要伤害抑或杀害被害人,尚处于未决定的状态,而此时子弹便射中被害人,造成死亡结果。这种现象虽在理论上称为“未确定的故意”,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犯罪故意,不仅不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也不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预备,只能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有机统一”有两个意思:一是任何犯罪的故意都必须同时存在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二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突出地表现在行为人所认识到的结果与所希望或者放任发生的结果必须是同一的,而且意志因素以认识因素为前提。因此,认识内容不同,故意内容就会不同。对形式违法性的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故意的成立,但如果对客观事实发生认识错误,就可能影响故意的成立,也会影响犯罪形态的认定。

  在我国,故意与过失这两种罪过形式的界限,是同时按照两个标准来区分的:一是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有无认识以及认识程度如何;二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如何。只有同时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说明不同罪过形式所反映的非难可能性的程度差异。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什么是犯罪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什么是犯罪构成

什么是犯罪构成

新时期犯罪的特点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什么是犯罪嫌疑?
你好,犯罪嫌疑人就是还没有移送到法院
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什么,其犯罪对象是什么
一般主体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即可,犯罪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管理法规规范常规等
什么情况下传销是犯罪,犯罪主要构成是什么?
传销组织里面的主要人员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可以理解一下你的情况情况
结婚两年且已生育一子的情况下,男方要求返还彩礼的请求一般不会得到人民法院支持;但如果男方能举证证明“
动用小区电梯维修基金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程序,经法定比例业主表决同意。对不同意或闹事的业主,应依法调解
您好,具体什么案件?如涉及隐私可以电询,为您详细分析。
你好,醉酒后被猥亵殴打致轻伤一级,对方的行为已涉嫌犯罪,应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
你好,拖欠工资可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维权。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