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过失犯罪

更新时间:2014-02-17 14:56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摘要: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特征

  1.实际认识和认识能力相分离。

  2.应为行为和实际所为不一致。

  3.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矛盾。

  二、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心理。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

  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三、性质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

  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 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

  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

  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四、其他情形

  单位过失犯罪。如果单位在集体研究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明知该行为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虽不希望该行为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应当预见可能引起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可以避免,因而决定实施了该行为,并引起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则由此构成的犯罪,是单位过失犯罪。刑法规定的单位过失犯罪不多,主要有劳动安全事故罪,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罪,教育设施管理责任事故罪,消防管理责任事故罪和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藏獒咬死人,藏獒主人属于过失犯罪吗
您好,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可能涉及刑事犯罪,也可能是民事责任
公务员因交通事故,判缓刑的,如何处理
公务员只要犯罪,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不论判的是实刑还是缓刑,都会被开除。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 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律师解答动态
呃,你是男的方还是女方呢?骗了多少钱?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5分钟前
挂名法人遇执行冻结,先确认执行依据合法性,收集证明挂名证据向法院提异议,积极与债权人沟通,追究实际控
去银行柜台处理就好嘞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8分钟前
先查当地村干部退休待遇政策,核对自身条件,备好证明材料,依次与乡镇、县级相关部门沟通反映,也可走信访
何江律师
何江律师
9分钟前
上午好,就算借款人频繁贷款,那么也不可能需要去解除冻结。更加不需要交钱解冻。这其实就是骗子编出来骗你
余虓律师
余虓律师
10分钟前
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警处理,可以报警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