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民间借贷合同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3-05-16 10:22: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无效民间借贷合同,是由于存在无效事由,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间借贷合同。认定无效民间借贷合同,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分析:

  1、从签订合同的主体看——无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

  无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是无效合同。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行为能力人,他们的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些人只能从事与他们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出这个范围从事民事活动须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认可,否则属于无效的合同,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2、从合同本身内容上看——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间借贷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为无效合同。

  3、从合同的形成过程看,以下合同为无效合同:

  (1)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同自己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同自己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代理人与对方通谋签订的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民间借贷合同。

  (2)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因为这些合同违背了作为有效合同须具备的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而形成的借贷合同。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以借贷为常业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情形: 1、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合同违背公序良俗; 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后处理
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处理方法是:合同被确定无效后,应恢复到合同履行前的状态,即合同各方应相互返还依据合同取得的财产,造成损失的,过错方应赔偿相应损失。具体到民间借贷行为中,一般来说,民间借贷合同被确定无效后,也应遵守这一总的指导原则。
以民间借贷为常业的借款合同无效
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否具备生效的条件,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二是合同是否存在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
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借款
认定借款合同的效力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否具备生效的条件,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二是合同是否存在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
民间借贷无效的情形,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民间借贷无效的问题,你是有实际疑问吗?还是有什么纠纷?
无效的借款合同有哪些?
  符合如下情形的借款合同,属于无效的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写了不退不换,后来觉得不满意可以退吗?
您好,建议双方协商按照合同约定处理
写了不退不换,以后觉得不满意可以退吗?
您好,建议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我想看一天合同是否合理
判断合同合理性需审查多方面。首先确认双方具备签约能力,其次核查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反映双方意愿,最后审查合同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如果合同中有不允许和第三方合作怎么办
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符合条件的可以主张确认合同无效。但是必须以原告的身份起诉。要求该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该合同受到侵害,或者他与别人存在民事权利义务上的争议,即与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