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环农业

更新时间:2013-05-16 09:52:1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顾名思义,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简单技术与土地相结合,消耗了农业投入品及光与水,生产出大量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可作肥料肥田。养殖业饲养动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饲料,产生可作肥料的排泄物,成熟后肉被食用,皮毛制衣御寒。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部分废弃物可以再次被利用。这是在经济产出和人类需求都处于低级阶段的低层次循环农业。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享受现代工业的成果,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及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处理不当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家庭新型燃具的使用,影响了秸秆的充分利用,许多农民在田中一烧了事,造成大气污染。过去那种循环的生产方式已演变为资源产品 废物的直线生产方式。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在开发利用农产品可食用部分以外的资源,积极探索循环利用的新途径,但并未能上升到建设循环农业的理念。

  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3个特点:

  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遵循3个特点的原则,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农业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

  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

  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什么什么什么
需要请问民政部门确定的
企业兼并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大企业要想兼并或收购一个小企业,必须先去谈判,首先了解小企业有没有出让其所有权的意向,如果有,那下一步就可以谈价格了。如果人家没有,你可以提高收购价格,征询人家的意见。
侵权行为地可以分为什么和什么
法律分析: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行为地,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事实所在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所在地。一般情况下,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行为发生地两者相一致,均在同一地点。 但也存在两地不一致时,针对该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可能存在三处管辖人民法院,即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什么是公租房 公租房是什么性质
如果有公租房申请或公租房其他问题的,可以向当地的住建部门寻求帮助。住建部门无法解决的,可以考虑向人民法院去起诉。
请问循环卡是什么?
建议你向循环卡的发卡行了解情况
请问什么是循环卡
你好,存在风险,建议谨慎
循环卡是什么,真的吗
具体问一下发卡单位
工作了一年,到现在工资不给结,我们之间没有书面合同,这种事怎么处理?
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
我2015年承包他人土地,期限为9年,一次性付款,当时没有粮食补贴,清间2017年粮食补贴归谁
你好,土地纠纷的解决办法如下:纠纷当事人之间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通过其他中间人或者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依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解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