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更新时间:2021-04-27 17:43: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如果要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的,必须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如果超过举证期限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是怎样的呢?今天,找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一、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上载明的举证期限内提交全部证据材料。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外,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

  二、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内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均应提交书面申请,并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申请证据保全的,须提供相应的担保。

  四、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鉴定费用,当事人因在规定期限内不预交鉴定费用而未能鉴定的,则自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五、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六、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出庭作证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七、符合《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规定条件的新的证据的提供期限为: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八、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中申请不予准许。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用人单位不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是根据自己提出的主张来进行举证的。若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逾期举证的三种后果
逾期举证的三种后果
民事举证责任
申请执行期限超期的法律后果
您好,关于使用过期产品执行标准标示应承担什么法律后果的问题,商品的执行标准过期,肯定没有使用过渡期的,而且还要受到处罚的。即然执行标准过期,那么就要执行新的标准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的法律后果
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会导致合同无效,合同被宣告无效应当回到订立合同前的状态,可能会被要求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超过担保期限的法律后果
首先要看双方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则适用法律规定的六个月担保期限,超过担保期限的,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给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法律后果
反担保对担保人的影响:反担保是保障担保人利益、保障将来可能发生的追索权实现的有效措施。反担保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调整手段,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与此担保相结合,在复杂情况下提供一种廉价的担保关系。 反担保有助于担保关系的建立。谨慎的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特别是担保人与债务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或者从属关系,对承担担保责任后能否实现追偿权有疑问的,债务人通常需要提供反担保。
在举证期之前提交的证据在开庭的时候可以使用吗
开庭后还可以提交新的证据。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自己举证的证据,有法律依据吗
举证是各方提交证据。质证是指当事人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合法性,关联性提出意见。
离婚超过举证期限还可以举证吗,双方互看证据是在什么时候,过了举证期限
由法院来判断是否延长,另外要看一方延期举证的证据是否与本案有关
你好,摩托车强制报废没买保险被抓罚款没交怎么办?
您好,您可以让行政部门出具一份处罚通知书,然后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直接起诉。
大家都在问
  • 396人咨询过
  • 833人咨询过
  • 140人咨询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