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立案前死亡怎么处理

更新时间:2020-03-16 11:16: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进行立案后,就会组织警力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侦查结束后移送到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那么,犯罪嫌疑人立案前死亡怎么处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犯罪嫌疑人立案前死亡怎么处理?

  如果有同案犯继续立案侦查。

  如果犯罪嫌疑人死亡,应当经过侦查弄清事实,如不是被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对有关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并对该案件继续侦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报案之前死亡的,公安机关不应立案。如果在公安或者检察院侦查阶段死亡的,侦查机关应予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应作出不起诉决定,如果在法院审判阶段死亡的,则应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八十三条 经过侦查,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

  (五)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对于经过侦查,发现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不是被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对有关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并对该案件继续侦查。

  相关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报案之前死亡的,公安机关不应立案。如果在公安或者检察院侦查阶段死亡的,侦查机关应予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应作出不起诉决定,如果在法院审判阶段死亡的,则应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犯罪嫌疑人立案前死亡怎么处理的全部内容。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这方面的法律帮助,随时欢迎来咨询找法网的相关顾问进行帮忙解答。本网站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进入找法网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期间死亡,怎么办?
<p>  如在立案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应当撤销案件;如在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如在审理阶段,犯罪嫌疑人死亡的,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能够确认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p>
犯罪嫌疑人死亡需要立案吗
犯罪嫌疑人死亡的,不予立案。依据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犯罪嫌疑人死亡如何处理
公安机关对死亡案件的办案程序是: 1、侦查。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刑事拘留。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2、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3、审判。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立案后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怎么办
对于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案件,处理方式如下: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就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另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案件如何处理
对于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案件,处理方式如下: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就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另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嫌疑人死亡的案件如何处理?嫌疑人死亡请问案件一般会如何处理?嫌疑人死亡案件就了解了吗?
您好,犯罪嫌疑人死亡一般做结案处理,但是有证据证明其无罪的,应当继续审理。
犯罪嫌疑人在刑警队死亡如何申请赔偿
要根据死亡的原因,有没有刑讯逼供等情况处理。
过错方可不可以先提起诉?
如果起诉不符合第一项条件,说明原告不是真正的实体权利人,换言之,真正的权利人并未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因此当事人的起诉被裁定不予受理的,诉讼时效不中断。但如因告错了人,则另当别论,很可能经释明后变更当事人或者诉由,此时时效应当中断,尽管可能会存在被驳回起诉的风险。 根据法律依据:《诉讼时效司法解释》第十二条之规定,“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人民法院报》2008年11月18日刊登的《错列被告起诉能否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一文认为“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自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即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而不是送达给相对人之时。 因为提起诉讼即表明权利人在积极行使权利,诉讼时效理应中断”、“原告第一次起诉虽然错列了被告,但仍是积极行使权利的表现,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故对原告的请求应予支持”。 该文中所得出结论是正确的,但表述不是太妥当。因为,既然起诉引起时效中断,符合司法解释规定,那么,就没有其他事由不引起中断。虽然可能是告错了被告,但法院首先应当行使释明权,要求原告变更当事人,将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列为被告,而不是简单的在调解不成时,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如果是判决后,原告还要另行起诉,岂不是给原告带来很大的诉讼上的负担?遇到类似情况,应当首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时,应当释明让原告变更当事人,作出本案的处置当事人实体权益的判决。
刑事案件法院不通知原告出庭是否违法。
您好,原告不出庭,需要委托代理人代为出庭,否则按撤诉处理
什么意思是法院执行结案?
法律分析:法院结案是指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已经实际执行完毕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作结案处理的情况。法院结案包括以下情形:1、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完毕的;2、法院通过强制措施执行完毕的;3、申请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的;4、申请执行人表示可以暂时不执行的;5、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法院中止执行的;6、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7、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未来也没有履行能力,法院终结执行的。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五条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第一百八十三条经过侦查,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一)没有犯罪事实的;(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三)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四)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五)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六)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何处理不打人被诬告的问题
收集证据,报案或诉讼处理
南平市两级人民法院六个法庭的五位法官(判决、裁定)不正确,是否可以撤销
【法律分析】已经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如何撤销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部分或者全部违法,从而判决部分或全部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并可以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
男朋友被公安传唤去调查问询48小时未归
行为人有违反治安行为嫌疑的,公安机关可以传唤,如果行为人拒绝传唤,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即强行带至公安机关。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
一审胜诉后,收到对方的二审上诉后该怎么办?
若二审判决已生效,可以申请再审
打架方面的问题
法律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打架在法律上可以定性为侵害、侵权、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如何处理须看责任后果、引发原因与情节等因素来确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