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相关规定的协调

更新时间:2018-06-14 10:36: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一般认为,刑法总则指导刑法分则,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的具体化,二者应当相协调。 但是,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的有关规定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有必要予以修改完善。下面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相关规定的协调。

  一、总则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与分则相关规定的协调

  我国刑法总则第13 条对犯罪的定义作了明确规定,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指出任何 “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二是以但书的形式表明“情节 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对于我国刑法分则有关各种具 体犯罪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各种具体犯罪,无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但书部 分的规定,意味着刑法分则规定的所有犯罪、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各种犯罪,都必须有情节 的要求,也就是说都不能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或者说社会危害性程度轻微)的情形。

  由此而论,我国刑法分则对许多具体犯罪的规定,都存在与总则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不够协 调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关于“情节犯”的规定。 所谓情节犯,我国刑法学者一般认为,是指以一定的概括性定罪情节作为犯罪构成必备要件 的犯罪。“我国刑法分则的许多条文规定的犯罪,都是以‘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作为构 成要件。规定‘情节犯’是我国现行刑法的一大特色。”           但是,这种规定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我国刑法分则在规定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或成立条件时,附上“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概括性模糊性的词语,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而并无实质意义。因为刑法 总则第13 条但书对犯罪的情节已作了明确的要求,它对刑法分则各种具体犯罪的规定,都有 限制或指导作用,分则条文中又标上“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之类的限制词,显然是重复 多余的。

  第二,我国刑法分则有许多条文对类似犯罪的规定,有的用了“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之 类的提示性词语,而另有的则没有用。例如,刑法第257 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与第260 条“虐待罪”都是同类性质的犯罪,最高法定刑相同,并且都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轻罪, 但后者有“情节恶劣的”规定,而前者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又如,刑法第245 条“非法搜查 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与第249 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相比,后者的最高法 定刑是十年有期徒刑,而前者的最高法定刑仅为三年有期徒刑,显然是后罪比前罪明显要重, 但对后罪规定有“情节严重”的要件,而对前罪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 有刑法明文规定有“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的犯罪,才有必要考虑情节,没有明文规定的, 就只要实施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无论情节轻重与否均构成犯罪呢?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因为 刑法总则第13 条有一条总要求。但是,刑法作上述不协调的规定,确实容易使司法人员产生 这样的误解,导致处理案件时出现失误。

  第三,对刑法中的“情节犯”,我国学者大多主张从广义理解,即“除了‘情节犯’与‘数额 犯’之外,还有„„刑法分则对于此类事实情况的其他林林种种的规定,譬如‘造成重大损 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人利益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 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规定同样也是起着区分罪与 非罪的作用的。”因此,有必要“统统将这些表明量的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概括为情节犯”。既然某种罪中只要存在对区分罪与非罪有作用的表明量的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就可以视为 情节犯,那么,即便是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只有情节严重(或恶劣)才可 能构成的犯罪,如上述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都应当认为 是情节犯。否则,如果对性质相似、轻重相当的两种罪(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 仅仅因法条中是否明文将“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件,就得出是 情节犯还是非情节犯的不同结论,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甚至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刑法分 则规定的各种犯罪,包含故意杀人罪这样的重罪,有时也得考虑情节因素,对情节显著轻微 的故意杀人,就应当考虑不以犯罪论处。例如,某人是周围群众公认的一位孝子,其年逾八 旬的父亲身患癌症已到了晚期,生命垂危、疼痛难忍,其父已积存了一些安眠药,想服药自 杀,但身边没有茶水,自己已无力取水,为此,恳求其子给一点水帮助其服下自杀的安眠药, 儿子满足了父亲的要求,帮助其自杀身亡。由于我国刑法中没有独立的教唆、帮助自杀罪, 对教唆、帮助自杀者,通常只能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综合全案来看,对这一儿子帮助 父亲自杀的行为,应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才合适。既然在认定故意杀人罪这样的 重罪时,也还有考虑情节是否严重的余地,还存在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可能性,那么, 也就没有理由将故意杀人罪排除在“情节犯”的范围之外。这样一来,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 的所有犯罪岂不都成了“情节犯”?如果所有的犯罪都是“情节犯”,那么,把“情节犯”作 为一种独立的犯罪类型或犯罪形态来看待,就有失其妥当性了。因为刑法理论上将某类罪视 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或犯罪形态,缘于其存在有别于其他犯罪的特殊性(如行为犯、结果 犯、危险犯等)事实上,在德国、日本等国刑法学中,并无所谓“情节犯”的概念。由此可 见,我国刑法学中“情节犯”的提法缺乏科学性,有必要予以取消。

  第四,刑法分则条文对“情节犯”的构成要件用“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之类抽象、模 糊的词语来表述,有违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明确性原则。因为情节是否严重、是否恶劣, 法律并未规定一个客观判断标准,只能由司法人员凭主观的感受或实践经验来定夺,这有导 致罪刑擅断的危险性。从立法论的角度而言,“刑事不法行为之法律条件及其法律效果之种类 与程度之规定务必力求明确性,含糊不清与模棱两可之规定,应能尽量避免,而且此等明确 之规定要能在行为前即已存在,此即为‘明确原则’。违背此一原则之条款,是为无效条款, 故明确原则也可称之为‘不明确即无效原则’。此一原则可以说是罪刑法定原则之灵魂,它提 示立法者,务必明白而确定地规定犯罪行为之‘法律条件’及其‘法律效果’。”

  第五,纵观法国、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规定, 似乎看不到“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数额较大”之类抽象、模糊的词语,并且这些国家 的刑法中也没有类似我国刑法总则第13 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但在这些国家司法实践中区 分罪与非罪似乎并未遇到特别的障碍。例如,日本刑法关于侮辱罪的规定,并未有象我国刑 法那样把“情节严重”规定为侮辱罪的构成要件;日本刑法关于盗窃罪的规定,也没有象我国刑法那样将“数额较大”规定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但在日本,并非是对极其轻微的侮辱 行为和盗窃价值数额微小的财物均定罪处罚,而是同我国一样,仅对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 度的行为才予以定罪处罚,他们是运用可罚的违法性理论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所谓可罚的违 法性,是指犯罪的成立仅具有违法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严重程度的违法性。行为虽 然确实产生了法益侵害结果,但如果不具有处罚价值,则作为尚未达到必须处罚的程度的违 法性,而认为其不可罚。

  综上所述,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具体犯罪之情节的规定,应尽可能不用“情节严重”、“情节 恶劣”等抽象模糊的词语,如果确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列举犯罪的“情节”,则可以采取刑法第 201 条有关偷税罪的立法形式,即把构成犯罪的情节在法条中作具体明确的规定。

  二、总则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与分则相关规定的协调

  我国刑法总则第15 款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仅从字面含义而论,这两款规定毫无意义。因为我国刑法第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 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罪刑法定原则表明,不仅“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 刑事责任”,故意犯罪也同样以法律有规定作为负刑事责任或定罪处刑的条件;不仅“故意犯 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也同样应当负刑事责任,即毫无例外地应“依照法律定罪处 刑”。

  由此可见,上述两款规定的表述存在严惩缺陷。不过,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两款规定“体 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 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如果从立法精神或立法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来论, 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在许多外国刑法中,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如现行德国刑 法第15 条规定:“本法只处罚故意行为,但明文规定处罚过失行为的除外。”现行俄罗斯联邦 刑法典第24 条规定:“因过失而实施的行为,只有在分则的相应条款有专门规定时,才被认 为是犯罪。”毋庸讳言,象德国和俄罗斯刑法这样的规定,所表达的含义清楚明确,同我国刑 法的上述规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我们仿效。 一般来说,在国外的刑事立法体例中,凡分则条文未标明“过失”二字的,其犯罪只能由故 意构成。但我国刑法分则有所不同,即使未标明“过失”二字,但根据其对犯罪构成的描述, 也可能得出其规定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的结论。正因为如此,分则中的一些犯罪究竟属于故 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容易产生争议。[]概括起来,我国刑法分则关 于过失犯罪的如下几种规定方式,大多存在需要与总则的规定相协调或予以修改完善之处。

  (一)刑法分则一些条文标明“过失犯前款罪的”,均存在表述不准确的问题。因为刑法分则 一般是在某个条文的第1 款规定某种故意罪,紧接着在第2 款规定相应的过失罪,为了使条 文的表述简单明了,于是就用“过失犯前款罪”来代替对前款行为的描述。例如,刑法第119 款规定:“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2 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 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很显然,前款(第 款)规定的是过失犯罪,过失怎么可能犯前款规定的故意罪呢?因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有质的区别,两者的法定刑也相差悬殊,基于过失而犯 故意罪这是不符合刑法常理的事。因此,“过失犯前款罪”之说显然不准确。笔者认为,瑞士 刑法的相关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瑞士刑法第228 条(损坏电力设备、水利工程和防护 设施)第(1)款规定:“故意对电力设备、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坝、防洪堤、拦河坝、水闸、 防止自然灾害如防止山崩或雪崩的防护设施,予以损坏、毁坏,并因此使他人的身体和生命 或他人的财产处于危险状态之中的,处重惩役。”第(2)款规定:“行为人过失为上述行为的, 处监禁刑或罚金刑。”在这两款规定中,第(1)款规定的是故意罪,第2 款规定的是过失罪, 款不对第(1)款的行为作重复描述,而用“过失为上述行为”予以概括,既简单明了,含义又十分明确,不会产生歧义。如果将我国刑法上述条文中的“过失犯前款罪”改为“过 失实施前款行为”,就能达到同样好的效果。

  (二)刑法分则一些专门规定过失犯罪的条文, 存在对犯罪的主观方面未作明确描述、容易产生认识分歧的缺陷。众所周知,我国刑法分则 有比较多的条文规定了许多独立的过失罪,如刑法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关责任事 故、安全事故的犯罪。这些过失罪一般都没有独立的完全与之相对应的故意罪,因此,不能 采取上述在同一条文中前款规定故意罪后款规定过失罪的立法形式,只能是用单独的条文来 对犯罪的构成要件作具体的规定。但是,在这些条文中,如果对犯罪主观方面不作明确描述 (即不标明“过失”二字),要解释为是过失犯罪往往存在与总则的规定相冲突的问题。例如, 刑法第139 条规定:“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 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 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是关于消防责任事故罪的规定,一般认为此罪是过失犯罪,不 可能是由故意构成。

  (三)因为违反消防管理法规所造成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一般是 火灾后果,如果是故意造成火灾这样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其最高法定刑不可能只是 三年或七年有期徒刑,因此,将消防责任事故罪解释为过失罪比较合理。但是,这样解释与 刑法总则第15 款之规定有矛盾。如前所述,该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其立法精神是要表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也 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故意可以实施过失也可以实施,故意可能引起某种结果过失也可能引起 某种结果,在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过失时,只能理解为是故意实施行为、故意引起危害 结果的发生。由此而论,上述条文关于消防责任事故罪的规定,无论是对行为还是对结果的 描述,都没有标明“过失”二字,而“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 施而拒绝执行”显然只能是故意为之,“造成严重后果”虽然故意可能造成、过失也可能造成, 但也只能理解为是故意造成。也就是说,根据刑法总则第15 款的规定,应当将消防责任事故罪理解为故意犯罪。但从该条规定的法定刑和立法意图来看,却应当将此罪理解为过 失犯罪。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法条之中没有标明“过失”二字,并且从法条 对犯罪的构成要件的描述,不会得出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结论。如果在上述条文中的“造成严 重后果”之前加上“过失”二字,也就足以避免上述矛盾或冲突的发生。

  总而言之,在刑法分则一些专门规定过失犯罪的条文中,对罪状的描述都应当标明“过失” 二字,使之与总则第15 款的规定相协调,以避免产生理解上的分歧。由于过失犯罪都以有严重危害结果发生为成立的条件,刑法分则专门规定过失犯罪的条文中,也大多明文规 定以造成某种严重结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例如,“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 损失”、“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造成严重后果”、“造成重大安全 事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等,只要在这些严重结果之前加上“过失”二字,也就是对犯 罪的主观方面仅限于过失作了明确规定。

  刑法分则某些条文在同一款中并列规定故意罪与过失罪,并且使用完全同一的法定刑, 而又没有标明“故意”或“过失”二字,这明显不够科学合理。例如,刑法第 397 条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 并列规定了“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二种犯罪。关于玩忽职守罪,通说认为是一种 过失犯罪,但也有学者认为故意与过失均能构成此罪。

  而对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则 存在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第二种观点认为, 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和过失。第三种观点认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是间接 故意。第四种观点认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第五种观点认为,滥用职 权罪的罪过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第六种观点认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是故 意,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含间接故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上述条 文对二种罪的主观方面未作明确规定。而“玩忽职守罪”中的“玩忽”二字表明,行为人主 观上是出于过失,不可能是故意。又由于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并列规定在一起,法定刑 也完全相同,因此,很容易被认为也是一种过失犯罪(或者是包含过失的犯罪),

  但是,由于 刑法总则第15 款有“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只要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规定中没有标明“过失”二字,并且从法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中不能得出只有过 失才能构成的结论,那就只能理解为是故意犯罪,由此而论,“滥用职权”显然是一种故意犯 罪。因为“滥用职权”并不包含有“过失”的含义,并且一般都认为是故意为之。 应当指出,我国刑法第398 条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并列规定在一起, 由于直接标明了“故意”或者“过失”一词,这虽然避免了有关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之主观 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的争论,但这种将故意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规定在同一法条,并且规 定完全相同的法定刑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明显大于过失犯罪,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也更重一些,法定刑也应更高一些才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条文中 如果既规定故意犯罪又规定过失犯罪,不仅要尽可能标明“故意”与“过失”的字样,而且 有必要将两者分开来作规定(分为不同的款项),规定轻重有别的法定刑。 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法外施恩是否违背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
您好,您是遇到怎样的问题了。
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我国行政处罚适用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是: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平等的保护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3、罪刑的均衡原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
国家修订宪法的规定根据《宪法》第六十四条,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等等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我国宪法的规定 错误的
这种说法错误,应该说成文宪法基本上是刚性宪法,不成文宪法基本上是柔性宪法。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区别主要指在表现形式上,有关国体、政体、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国家结构形式等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是以单一宪法典的形式表现,就是成文宪法,如果不是以完整的宪法典的形式表现,而是由宪法惯例和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就是不成文宪法。 宪法惯例是没有文字的,而宪法性法律则散见于各种法律文件之中,正如英国有各种宪法性法律。此外,从效力上说,所谓不成文宪法中的宪法惯例和宪法性法律,其效力与其他法律没有任何区别。   不成文宪法主要是相对于成文宪法而言的,这种划分方法只是学者的一种学理解释。而且只是历史上的一种习惯性说法,严格说来不是特别严谨。你提的问题很有道理。
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
婚姻法第十九条是关于夫妻财产约定的规定。   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 夫妻财产约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以下哪项内容
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的内容是: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选举制度等。宪法规定和保障基本人权 。正确对待公民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了什么。
在淘宝上买本书看一看就行
我国宪法规定根本制度是什么?我国宪法规定什么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现行的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多年来一直被多家银行起诉坐牢
被银行起诉一般属于民事纠纷,需要及时履行法院判决书上规定的履行义务,如果有能力履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刑事责任是什么
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量刑规定是: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对于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 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公司、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实施或者组织、指使实施前款行为的,或者隐瞒相关事项导致前款规定的情形发生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犯前款罪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单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您好请问,滥伐林木罪既遂的刑事责任是哪些
滥伐林木罪既遂的刑事责任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二款 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开设赌场罪的从犯怎么判定
您好,可以帮您具体分析
被没起诉没开庭收到判决书是什么意思?
具体情况说下给到解决方案
女朋友15岁怀孕能否生孩子够不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让未成年怀孕可能会构成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法律规定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不管对方是否自愿,都构成强奸罪,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