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有期限吗

更新时间:2018-04-28 18:05: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取保候审有期限吗?答案是有期限的。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一、法律咨询

  取保候审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找法网律师解答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相关法律知识:

  1、《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五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2、《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五十六条  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对于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取保候审的期限应当重新计算并告知犯罪嫌疑人。

  3、《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五十七条 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

  4、《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五十八条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或者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

  5、《检察院刑诉规则》第五十九条 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应当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

  6、《检察院刑诉规则》第六十条  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及时通知执行机关,并将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的决定书送达犯罪嫌疑人;有保证人的,还应当通知保证人解除担保义务。

  7、《检察院刑诉规则》第六十一条  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或者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个刑事责任的,变更、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退还保证金。

  取保候审有期限吗?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取保候审期限,取保候审有时间期限么,最长期限是多久
你好,没有固定的期限,一般是随着案件的进展确定的。
取保候审是多长期限?
取保候审根据你的判决时间决定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解除取保候审吗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到期后不会自动解除的。取保候审期满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变更被取保候审人的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根据法律规定,取保候审即将到期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决定机关,由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于期限届满前书面通知执行机关。
缓刑期限有没有包括取保候审的时间
法院缓刑是不包括取保后审的时间。宣告缓刑是不予抵扣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对应当逮捕的人犯,如发现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及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罪行较轻的人,可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宣告缓刑与取保候审是不同阶段适用的。
刑事案件羁押期限与取保候审
因羁押期限到期是可以取保候审的。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届满,但案件尚未办结,需要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决定对其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刑事拘留期限没到可以取保候审吗?
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在满足取保候审的条件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申请程序如下: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同时需要担保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你因非法拘禁他人和对他人施加压力而被判刑多久?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偷渡罪……需要二次提审吗
你好目前什么阶段说一下呢
农田道路被别人故意毁坏并侵占
法律分析:强行霸占土地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