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2016元旦起正式实施

更新时间:2015-12-22 11:25:03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2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提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对于此次修法,人们的注意力大都放在关于“全面两孩”的规定上。那么,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关于“全面两孩”的规定,您最关心哪些法律问题呢?

   一、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二孩?

  人口计生法修正案实施之日,就是“全面两孩”落地之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第十八条明确,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如果获得通过,修正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201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

   二、为什么生二孩休假时间短?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不少用人单位对生育假的规定为:符合晚婚晚育的,生育第一个孩子可享受产假及各种奖励假合计约半年;而生育第二个孩子,只能休假98天。对此,不少准妈妈心怀忧虑,98天是不是太短了,既然政策允许了,为什么第二个孩子的生育假更短?

  对此,人口计生法修正案草案对第二十五条作出修改,将“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修改为“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根据国务院2012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根据人口计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由各省区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延长产假是重要的生育保障政策。”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陈友华认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如果缺乏相关支持性政策,就很难达到效果。给予孕产妇更长的假期、建立更多的托儿所、幼儿园等措施,可以减轻二孩家庭的负担,更有利于与人口政策的调整相衔接配套。

   三、独生子女还有没有奖励?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独生子女奖励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执行。

  去年一则新闻引起社会热议:在“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郑州市民崔先生在申请生育二孩时,被要求退回这几年领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共计1200元。生了二孩,独生子女的奖励是否还有?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介绍,人口计生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的规定,同时明确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法律修改前按照规定应当享受奖励扶助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独生子女父母和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父母可继续享受奖励扶助。

  这一修改意味着,在法律修改后,自愿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的相关奖励,但法律修改前按照规定可以享受奖励扶助的,将可继续获得奖励扶助。

   四、怎样选择避孕节育措施?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江西农妇夏润英2012年接受输卵管结扎手术后吐血、腰痛、头晕、呕吐。2015年1月7日,她以一纸诉状将当年对她实施结扎手术的地方计生委等部门告上法庭。这是全国结扎诉讼第一案。

  今后,夏润英们将可期待更多的法律保障。人口计生法修正案草案第二十条将“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修改为“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李斌表示,根据生育政策调整,配套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因此删除了原本带有强制服务色彩的内容,规定夫妻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措施。

  此外,修正案草案还对两孩之外再生育的相关情形作出了规定,明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老师你好!我想问问三孩政策公布了吗?
你好,国家的三孩政策公布了
三孩政策出来了,四孩还罚款吗
三孩不罚钱。法律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所以我国现在已经全面放开三胎政策,要生三胎的夫妻自行安排生育即可,不用为生育三胎的行为而缴纳罚款。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您好,请问贵州三孩政策放开了吗?
你好,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一般来看的话,在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原则上各地是不可以再办理新的子女证了。但是如果是以前办理的独生子女证,那么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还是可以享受相关的优惠的。 但是之后要二孩的,就需要上交
2006年生第二个孩子,因为二孩政策罚款多少钱?
二胎罚款的计算标准是以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计征的参考基本标准,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br/>
三孩政策有可能实施吗?公职人员家庭
三孩政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完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公司实行全面工资制,所以元旦不会超过三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该单位。 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时携带:本人身份证、用人单位全称、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能证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上班的相关证据,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下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可以下达行政处罚处理决定;逾期未执行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同时逾期不改正的,劳动者可以主张用人单位支付你拖欠工资数额50%-100%的赔偿金。
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日期,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日期是什么时候?新证券法的实施完善了哪些措施?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本次证券法修订,按照顶层制度设计要求,对证券市场基础制度进行了完善,体现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此举为证券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有效防控市场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打造了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此次修订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与丈夫相识结婚(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原来丈夫是重婚罪,2015年我们摆酒结婚但没有结婚登记,到2018年7月我们才补登记()现在我才发现在2018年6月份我丈夫才与前妻离婚()这种情况公安机关还能?
起诉老公重婚罪,需要什么证据法律分析:重婚罪的后婚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领取结婚证的法律婚姻,一种是以夫妻名义同居在一起的未领取结婚证的婚姻。因此,对于重婚需要
公安机关受理重婚罪吗?
公安机关受理重婚罪。一般情况下,重婚案件属于刑事自诉范畴,属于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对于证据不足的重婚案件,可由公安机关受
我对象被外地的公安局带走了怎么办?
警察局有权带走人,但不能随便带走。派出所必须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地对嫌疑人或有必要进行配合调查的公民传唤。如果警察手续齐全,公民必须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父亲走后财产怎么分配的
针对父亲过世后的财产分配问题,若存在遗嘱,则遵循遗嘱进行分配;若无,则依据法定继承顺序,首先由配偶、子女、父母继承。在此过程中,应重视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确保遗产分配公平合理。同时,及时处理遗产可以避免纠纷和权益损失。
离婚后房子有贷款可以公证吗
离婚后房子有贷款,双方可以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并进行公证。具体操作包括前往公证处,提交相关材料和协议。公证处会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出具公证书。公证能够增强协议的法律效力,保障双方的权益。虽然未公证的协议仍然有效,但可能会面临举证困难等风险。
离婚房子归属如何判定
离婚时房产归属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房产是婚前个人出资购买,则视为个人财产;否则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处理方式包括:书面约定房产归属、通过诉讼由法院判定、在离婚协议中明确房产分割方式。
丈夫欠债亡故妻子不知情怎么办
针对丈夫欠债亡故、妻子不知情的情况,核心在于明确债务的性质。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共同承担,个人债务则由个人承担。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核查债务凭证以确定债务性质;若为共同债务,双方应协商制定偿还计划;如属个人债务,则由负债方独自承担,另一方无需负责。如双方对此有争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大家都在问
  • 653人咨询过
  • 867人咨询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