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

更新时间:2016-10-10 16: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中明确:“公诉方对审前供述的合法性承担证明责任”。2012年新修的《刑事诉讼法》则将举证的范围扩大到了:“人民检察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承担证明责任”,即从2010年的言辞证据排除规则,扩大到言辞、实物、瑕疵三种证据,分别确立了非法言辞证据的强制性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的裁量性排除规则、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

  在诉讼法中,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出诉讼主张的一方,要对其主张所依据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但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辩方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张,刑诉法却免除了其证明责任,改为由公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我们提到过无罪推定原则,根据该原则,审判机关在对被告作出有罪判决前,其在法律上应被推定为无罪的人,被告人对犯罪的罪名与事实并不承担证明责任,公诉机关要通过证据来推翻这一事实,该证明责任是无法转移的。非法证据排除这一程序性的裁判是证据材料证明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公诉机关承担有罪证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刑事诉讼是国家对犯罪的一场追诉活动,公诉机关在侦查人员的支持下,既可以通过强制措施来获取言辞证据,也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固定其他证据材料。同样,诉讼技巧与经验的差距也使得被追诉人在取证能力方面与公诉机关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

  言辞证据一步到位的证明责任

  针对非法言辞证据,《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强制排除规则。

  公诉机关如果不能证实侦查人员取证时不存在“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举证或者不能证实以合法的方式固定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或者证人证言等证据,就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甚至承担败诉的风险。

  实物证据三级跳的证明责任

  针对侦查人员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法律确立了自由裁量的排除规则。

  针对侦查机关非法固定的书证、物证,审判机关排除时需要经过三个环节:

  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取证违法“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公诉机关对取证不合法不能进行补正或者合理解释。

  公诉机关在此环节首先要承担收集实物证据合法的证明责任。在审判机关认定取证不合法的情况下,应责令由被告方(辩方)承担取证违法“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程度的证明责任。如果辩方在上一环节能够证实非法取证“可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一后果,那么证明责任再次回到公诉方,此时,公诉方可以通过责令侦查机关重新制作、补充相关证据笔录或者进行合理解释或者说明的方式进行证明非法取证的行为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瑕疵证据补正的两步证明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瑕疵证据的补正规则,可以将该规则评价为“技术性违法”的取证程序瑕疵。例如:《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列明的侦查人员没有记载询问人、见证人或者缺乏上述人员签名的询问笔录,审判机关即可以认定该份笔录存在瑕疵,但此时的瑕疵并不必然导致证据的排除。对于瑕疵证据公诉机关可以通过责令侦查机关重新制作、补充相关证据笔录或者进行合理解释的方式证明程序瑕疵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的后果已被消除。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证据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3676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刑诉中非法证据排除
同一时间不可能在询问不同证人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
可网上搜索论文
非法证据排除
可以请律师辩护,进行会见,了解案情,与办案人员沟通,争取取保,争取减轻处罚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是指暴力取证、虚假证据等
拼多多的好评返现具体违反了那条法律
你好,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我被骗了,贷款合同可以撤销
建议准备好证据以便将来应诉
公司没签劳动合同,现在离职。
公司一直没签合同劳动合同可以在仲裁后起诉。公司一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属于劳动纠纷,劳动纠纷只能先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再起诉,直接起诉法院不受理。公司没有签劳动合同
高压触电死人,有赔偿吗
国家对触电身亡的标准赔偿为:按照当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二十年。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