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云律师亲办案例
节水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来源:刘江云律师
发布时间:2015-08-08
浏览量:322

节水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

本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灌溉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形势与需求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需求激增,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尤为突出。我国供养着世界上23%的人口,但拥有的径流量不足世界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22%,加之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上年季多变,更加加重了供需矛盾。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例如,北方省(区、市)耕地占全国的64.8%,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6%,旱灾在北方部分地区成为一种经常性灾害。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用水技术比较落后。旱作农田降水利用率不到4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0.85kg/m3左右,而农业发达国家降水利用率超过5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8-2kg/m3。为此,《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已将“节水农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也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方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随着干旱缺水状况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的全面发展,将发展重点集中在生物节水、作物精量控制用水与节水系统的科学管理等方面。同时,重视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结合,实现灌溉水源的永续利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我国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筛选、作物非充分灌溉理论、集雨补灌与抗旱灌溉技术、喷滴灌产品、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节水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还相对较大,特别是技术创新储备不足,技术成果转化速度和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因此,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宣传、培训、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核心,坚持灌溉农业节水技术与旱作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并重;坚持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相结合,重点灌区、重点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统筹部署;从节水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设备和区域技术集成示范进行系统设计,促进节水农业的产学研结合,提升节水农业企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创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用水理论与方法;筛选一批抗旱节水农林植物新品种;开发一批节水设备和材料,获得新专利,制定节水农业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节水农业企业;建立一批农业高效用水试验示范区,形成灌溉区和旱作区主要农产品节水省肥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提高我国节水农业整体技术水平,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作物用水过程调控基础研究

以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作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与动态模拟,降水(灌溉水)-土壤水-作物水迁移机理及调控机制,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及尺度效应,作物生产水肥调控、光能生物能转化模型,节水耕作栽培理论与作物水土环境调控机制,区域雨水资源持续开发潜力评估,作物群体用水优化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建立主要农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为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作物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

研究作物用水生理调控技术,作物群体高效用水农艺补偿技术,农田水肥联合调控技术,开发新型节水抑蒸降耗制剂与产品;开展精细地面灌溉技术,节能抗堵系列微灌技术与产品,低能耗精确喷灌技术与产品,形成新型微压滴灌系统、高抗堵地下滴灌系统、低能耗精确喷灌系统等;研究作物水分胁迫信号监测与诊断技术,开发作物需水信息采集设备与智能控制灌溉设备,提高作物需水信息诊断能力和需水预报水平,形成作物需水信息采集系列化产品。

(三)节水灌溉装备新材料与工程控制技术

以降低节水灌溉工程与关键设备的材料成本,提高工程与设备可靠性为目标,运用高分子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技术,研究节水灌溉系统的灌水器、过滤器、输水管道等关键设备的新材料配方、成型工艺与先进制造技术及设备;以提高节水灌溉工程控制的实时性和自动化水平为目标,运用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渠系水情信息采集技术、信息远程实时传输技术,开发相应的监测与处理设备,建立远程网络化管理与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农用机井成井设备,山丘区多功能灌排设备,提升我国灌排机械的国产化和自动化水平。

(四)灌溉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河套等灌区,开展多水源开发利用、田间节水灌溉、田间输配水管理及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等节水技术与设备的集成示范,形成不同类型灌区水分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

(五)旱作区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黄土高原、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带、南方季节性干旱区等区域,开展抗旱节水品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集雨灌溉、防旱减灾等节水抗旱技术与设备的集成示范,形成不同类型旱作区水分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统筹考虑国家、部门及地方的节水农业有关发展规划,鼓励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节水农业科技规划的实施,促进相关部门的节水农业科技计划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实施。调动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衔接,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国家、部门、地方科技计划,建立节水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切实重视节水农业技术及产业发展,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强节水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支持节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行成果转化。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农业领域创业投资。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基地、孵化器)等方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联合,实现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活动的紧密结合,强化节水农业科普宣传与培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团队与平台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长期支持一批从事节水农业研究的优秀人才和优秀研究群体,造就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善于创新的高层次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进高素质节水农业技术及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节水农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建设“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监测与共享平台”和“节水农业定位试验研究台站网络”,完善我国节水农业创新基地平台。


以上内容由刘江云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刘江云律师咨询。
刘江云律师主办律师
帮助过17323好评数141
  • 服务态度好
  • 咨询解答快
北京市东长安街10号长安大厦3层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刘江云
  • 执业律所:
    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办律师
  • 执业证号:
    11101*********280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全国
  • 地  址:
    北京市东长安街10号长安大厦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