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权的规定一月几次

更新时间:2019-07-31 14: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探视权,也被称作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设定此权利的目的是更好的维护父母子女融洽相处的氛围。那么探视权的规定一月几次呢?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此问题的解答。请大家阅读并了解找法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一、探视权的特征是什么

  1、探视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

  2、探视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化。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探望权不应是"权利的最小化",它不仅是权利,还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

  3、探视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前,父母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形式探望权的问题还不存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

  4、探视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探视权的规定一月几次

  二、探视权的规定一月几次

  一般以协商为主,双方本着实际方便的原则来定,不能太多。具体方式在离婚时由你们双方约定。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法院会判决。

  一般每个月两、三次,情况不一样,法院的判决会不一样。没有次数的法律规定。

  三、探视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一般法院会判决另一方在每个月的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行使探视权,也可能会有一至两天的探视时间。如果另一方行使探视权明显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或十周岁以下的儿童明确不愿被另一方探视,可另行向法院起诉,由法院暂时中止另一方的探视权。除此之外,任何人不能剥夺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

  上述内容为大家简要分析了抚养权的规定一月几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婚而解除。在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依法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这样能够让孩子在充满爱与温馨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法律常识,若还其他问题需要咨询,欢迎咨询找法网。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30294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请问服刑人员探视权的规定一月几次,探视权的规定一年几次
"您好,有规定时间次数,不同的监狱不同。根据《监狱法》第40条的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罪犯会见一般每月1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宽
探视权的时间规定 探视权
你好。一般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只能想法院起诉。福州本地专业律师,如需帮助,请来电咨询。
起诉探视权每月几次
一般是两次。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如果孩子太小离婚了怎么办,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法律分析:夫妻双方离婚的,法院是从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判决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例如:两周岁以下的孩子,法院一般是判决给女方;两周岁以上至八周岁,法院综合判断
孩子是低收入家庭,父母能买车吗?
法律分析:子女有钱买车不代表父母不需要救助,因此父母享受低保,子女买车不会影响父母的低保。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低保条例》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离婚后,父亲带走孩子该怎么办?
根据有利于孩子成长原则判定
父母不要孩子了孩子应该怎么办
您好,建议您报警处理吧。
六安有没有残疾证抚养孩子吗
我国的民法典规定,一般情况下,残疾人可以要孩子的抚养权。残疾一方可以和另一方先协商争,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让法院作出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时,会按有利于子女成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