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

更新时间:2019-06-04 16:3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结婚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同时在法律上也有相应的法律意义。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了男女要成为夫妻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定年龄,那么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相信大家对这样一个问题十分感兴趣,接下来就让找法网小编为你来一一解答这样一个问题。

  一、法定结婚年龄是什么

  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的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

  二、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

  1、首先,根据我国法律,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2、其次,婚姻法规定的婚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对婚龄作出例外规定。比如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目前,我国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比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均以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

  3、最后,我国婚姻法关于婚龄的规定,不是必婚年龄,也不是最佳婚龄,而是结婚的最低年龄,是划分违法婚姻与合法婚姻的年龄界限,只有达到了法定婚龄才能结婚,否则就是违法。法定婚龄不妨碍男女在自愿基础上,根据本人情况推迟结婚时间,为贯彻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婚姻法也鼓励晚婚晚育。法律是倡导晚婚,而不是强制晚婚,不是说结婚越晚越好。

  三、结婚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

  3、要符合一夫一妻制。

  4、当事人一方或者是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律禁止结婚的情况。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你一一整理的关于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等等问题的相关内容。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对于法定结婚年龄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是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对该问题的解答,如果你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关注我们找法网。我们会为你详细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最新法定结婚年龄
男22周岁,女20周岁。
最新法定结婚年龄是?
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
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请问现在最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呢?
什么条件可以结婚,法律上有相关规定,满足以下条件的男女双方就可以去结婚,办理登记手续: 1、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孩子的户口落实在父亲那边,因为上学的原因需要把孩子的户口迁到母亲这边,需要什么资料程
法律分析:如果孩子的父母户口没有在一起,那么孩子的户口跟着哪一方在一起,就可以直接在户口所在的小区片内学校进行报名。孩子父母的户口没在一起的情况非常常见,有的是
对方承担全部责任。然后事故发生时对方承担全部责任。车主要是我们赔偿误工费。这合法吗?如何计算误工费?
因租赁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我两个公司账户,分别在上海和湖南定了帮信罪,现在都是取保候审,那我是不是要两地都要被审判?
帮信罪符合条件可以取保候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
律师你好我在宿舍被偷盗了该怎么办。我在广州工作
在司法实践中,宿舍被盗可以报案。根据公安部相关文件,不论被盗多少都应当立案查处。如果是内部盗窃,数额较小的,属于治安案件。如果外人入侵盗窃,不论多少,都是刑事案
东莞挪用公款罪请律师费用多少钱
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的;或者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3个月未还的。量刑标准:数
周六福今天买了项链,链子长了明天能给换款么
质量问题可以和卖家协商换货或者退货,如果是要退款的,需要申请退款退货,不能直接申请仅退款。如果协商不成建议可以拨打消费者热线反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