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更新时间:2019-03-10 14: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新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贫抚孤,社会福利等几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历史悠久,《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新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贫抚孤,社会福利等几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历史悠久,《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抵御自然灾害,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有关唐代的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已有不少论著,但由于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加上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还有分歧,因而这一问题仍值得继续探讨。

  据邓拓先生的《中国救荒史》记载,唐朝历时289年,共计受灾493次,其中旱灾125次,水灾150次,风灾63次,地震52次,雹灾37次,蝗灾34次,霜雪27次,歉饥24次,疫灾16次。仅据《两唐书·五行志》统计,在唐代近三百年间,因水灾一次死亡就达两万余人,损失千人或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就有十余次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都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例如:对生产方面的破坏,总章二年七月“益州大雨,坏居人屋宇。凡一万四千二百九十家,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九月十八日括州海水翻上,坏永嘉,安固二县,百姓庐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家,溺死九千七十,牛五百头,田四千一百五十顷。”[1](《唐会要》卷43《水灾上》)开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万为群”[2](《新唐书》卷34《五行志》)永贞元年九月“朗州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暴涨,漂万余家。十一月京兆府长安等九县,山水暴涨,害田苗。”[1](《唐会要》卷44《水灾下》)长庆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万顷。”[2](《新唐书》卷35《五行志》)中和四年六月己巳“太原大风雨,拔木千株,害稼百里。”[2](《新唐书》卷35《五行志》)对生活方面的破坏:咸亨元年五月,“十四日,连日澍雨,山水溢,溺死五千余人”[3](《旧唐书》卷37《五行志》)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2](《新唐书》卷36《五行志》)天宝十载,“广陵大风驾海潮。沉江口船数千艘,十三载,九月,东都浐、洛溢,坏十九坊。”[2](《新唐书》卷36《五行志》)广德二年秋,“关辅大饥,米斗千钱。”[2](《新唐书》卷35《五行志》)贞元二年七月“洪州,火,燔民舍万七千家。”[2](《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2](《新唐书》卷36《五行志》)在巨大在自然灾害面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仅凭借个体的力量显然难以保障其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为此,唐初以来,就不断完善各种救灾机构、制度和法令,从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page]

  一、灾后设立临时性的救灾使职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短命而亡的教训,竭力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对于大规模的灾难大都派遣使者勘察灾情,并且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救济措施。据《唐大诏令集》卷116载,“自汉魏以来,水灾之处,必遣人巡问以安集之,国朝因其制焉,亦命近臣抚恤。”贞观八年正月,太宗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4](《唐大诏令集》卷103《遣使巡行天下诏》)据《新唐书》卷116载:垂拱中,历司属卿,时山东饥,及善为“巡抚赈给使。”就在这一时期,政府已经正式设立救灾使职了,到了玄宗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救灾使职。如:开元四年,河南,山东,河北发生蝗灾,朝廷让御使狄光嗣,康瓘,敬观道等人担任河南、河北检校捕蝗出巡地方,巡检灭蝗情况。[3](《旧唐书》卷37《五行志》)开元十五年,八月,河北州县水灾,命魏州刺史宇文融为宣抚使巡检水损地方。[5](《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命使二》)开元十二年,河北谷贵,又以太子宾客卢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救饥。[3](《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后来,还有宣慰使和赈恤使参与地方救灾。开元二十年,江南、淮南发生旱灾,而河南数州却被水淹没,次年二月以检校尚书右丞相皇甫翼充“河南淮南道宣慰使”,检校尚书吏部侍郎刘彤充“江东河西宣慰使”,尚书兵部侍郎李镇充“山南道宣慰使”赈济百姓。[5](《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命使二》)据毛阳光先生《遣使与唐代地方救灾》一文所述,唐代,朝廷共设职遣使赈济多达76次,尤其是太宗和玄宗时期。[6]可见,遣使救灾在唐代重大灾难的赈恤方面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唐代不仅设置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并且派遣到地方的救灾官员多是三省或御史台的大臣,在玄宗时期还有位高权重的宦官,可见唐代政府对于地方救灾的重视。因而,设置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就成为了唐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设置常平仓和义仓

  唐初,社会经济残破不堪。政府一方面颁布诏令“劝课农桑”,另一方面着手化解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矛盾,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正常生产秩序,统治者必须注意处理这一矛盾。历代官府常常在农商矛盾最尖锐的春荒秋熟季节,通过“常平仓”实行平粜平籴。这一方面是为了调节农商矛盾,抑制商人投机,更主要的还是为了维持农业生产者的相对稳定。战国时期魏人李悝就有“平籴”的思想,汉代耿寿昌创建常平仓,开创了政府干预“调节粮价”的先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在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置常平仓,又在京师设常平监。唐建立伊始就设置了常平监官,通过管理常平仓以达到“公私具济,家给人足,抑制兼并,宜通壅滞”[4](《唐大诏令集》卷110《置常平监官诏》)。太宗贞观十三年,在主要的产粮区“洛、相、幽、徐、齐、并、秦、蒲”[1](《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等八州,设置了常平仓,以调节粮价。后来永徽元年,又在京城东、西二市各设常平仓。开元二年六月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扬、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1](《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开元天宝时期常平仓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普遍置仓,有籴有粜。[page]

  据《新唐书》卷52《食货志》载陆贽言说:

  仁君在上,则海内无饿殍之人,盖以虑得其宜,制得其道,致入致歉乏之外,设备于灾沴之前耳。魏用平粜之法,汉置常平之仓,隋氏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给给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沴则随事借贷,不饥则录事分颁。富不至侈,贫不至饥,农不至伤,籴不至贵,一举而数美具,可不务乎?

  由此可以看出:唐人关于常平仓的思想及其常平仓制度虽源于前人,但它足以说明,唐人对于常平仓在社会保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唐代统治者对常平仓的设置和管理比前代更加重视。除了大量设仓外,还广置常平轻重本钱,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积米,粟,布,帛,思,麻,贵则下价而出之,贱则估价而收之。”[2](《新唐书》卷52《食货志》)用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政府还扩大常平之法,赈贷给农民耕牛和种子,如:贞元七年,“以关辅牛疫,存者十五六,遣中使市以给之”。[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和贞元十九年七月,贷京畿百姓麦种,[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以维持社会再生产的稳定和延续。

  据《通典》卷十二《常平义仓》记载,天宝八载全国常平仓贮粮为四百六十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平均每州万余石。朝廷有丰厚的仓本,对于调节粮价,保障农民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起着重大的作用。

  义仓出现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工部尚书长孙平上书指出不能只靠强宗富室家道有余者“出私财”赈济,认为“经国之理,须存定式”,首次提出国家赈贷制度化的问题。他建议:

  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7](《通典》卷12《食货十二》)

  贞观二年,戴胄上“请建义仓疏”之后,唐代正式设置义仓。《旧唐书·食货志》叙述置仓经过说: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相戴胄上言曰:“……今请自王公以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理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page]

  此后,“民间寄纳与官”的义仓就在政府的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赈恤的责任。直至唐末,尽管义仓储谷时有盈虚,高宗以后义仓谷的用途还有不小变化,但义仓始终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旧唐书》卷43《职官二》载:“凡义仓所以备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我们不难看出,义仓以赈济为职能,常平仓以平籴平粜为职能。常平仓和义仓的职能虽不同,但从他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主要通过稳定自耕农来调节和维持封建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部门之间的平衡,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所以,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在救济和保障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而,也成为了唐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设立悲田养病坊

  病坊是唐代的一种“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机构。病坊主要收留乞儿、老人、穷困和残疾之人、无家可归及无以为生的人。咸亨元年十月,高宗下诏雍、同、华等州百姓有“单贫孤苦不能得食,及于京师内流冗街衢、乞丐、廛肆者”宜令所司检括具录姓名本贯属,于“故城内屯监安置,量赐皮裘衣装及粮食”,[5](《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县官和监官相互管理。这种“屯监”管理方式可以说是早期的病坊。据载,唐代的病坊是由“悲田”演变而来的,初创于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与佛教有关。玄宗开元五年,宋璟奏称:

  “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若子路于卫,出私财为粥,以饲贫者,孔子非之,乃覆其馈。人臣私惠,犹且不可,国家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罢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家。”[1](《唐会要》卷49《病坊》)

  开元二十二年,玄宗下诏:“禁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8](《资治通鉴》卷241“开元二十二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宰相李德裕奏称:

  “恤贫宽疾,著于周典,无告常馁,存于王制,国朝立悲田养病,置使专知。……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各于子录事蓍年中,拣一人有名行谨信,为乡闾所称者,专令勾当。”[1](《唐会要》卷49《病坊》)[page]

  懿宗咸通八年,敕曰:

  “朕比寒暑致疾,绵滞经时,令旬朔之间。……应州县病坊贫儿,多处赐米十石,或数少处,即七石,五石,三石。其病坊据原敕各有本利钱,委所在刺史录录参军,县令纠勘。兼差有行道僧人专勾当。三年一替。……连其申奏,候之定数。即以潘镇所进贺疾愈物支还所司。此敕到,仰所在州县写录敕,牓于州县间,并坊市村要路。其州县所给恤绢米,恐之所隐欺。仍委刺史县令设法颁布,不得令到本身。所在给恤之后,一一分析闻奏,俾令速济病,称朕意焉。”[4](《唐大诏令集》卷10《痊复救恤百姓僧尼敕》)

  懿宗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而增加了对悲田的供给,而且改进了对悲田的管理,使之更加系统化。不但有执行机构,而且有了监督的机构及法律的保障。

  唐代的病坊起初仅分布在两京附近的佛教寺院,牛肃《纪闻》中有陕州洪昉禅师建病坊的记载:“昉于陕城中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极壮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9](《太平广记》卷437《赵叟》)武宗“会昌灭佛”以后,病坊无人主管,武宗听取李德裕的建议,令“有名行谨信,为乡闾所称者”管理。后来病坊不仅推广到大民间,而且范围也由两京地区发展到全国各州镇,成为定制,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福利机构,也成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其他方面

  唐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政府专门设立以上几个部门有针对的进行社会保障外,唐政府还通过颁布诸多行政法令来作为以上社会保障机构的补充。如历代诏令的要求“理丧恤葬”和敬老、养老以及《唐律疏议》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

  关于“理丧恤葬”的诏令,如:唐武德三年六月,诏:“元元无辜,堕于涂炭,转死沟渠,暴骨中原,宗党沦亡,邑居散逸。……宜令州县官司,所在巡行掩骼埋骨。”[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瘗隋末丧乱骸骨诏》)贞观二年四月也曾下诏“掩埋露骸”,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3](《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天宝元年三月敕曰“如闻江左百姓之间,或家遭疾疫,因此致死,皆弃之中野,无复安葬。……其先未葬者,即勒令本家收葬,如或无亲族,及行客身亡者,抑所在村邻,相共埋瘗。无令暴露。”[4](《唐大诏令集》卷114《埋瘗暴露骸骨敕》)至德年间,颁布《收葬阵亡将士及慰问其家口敕》对于阵亡将士“悉收骸骨,埋葬致祭。”并且“优恤其妻子”和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葬阵亡将士及慰问其家口敕》)宝应年间“或岁时不稔,道馑相望,枯骨轉尸,多未埋瘗。……其京内外应有旧骸骨,宜令京兆府,即勾当收拾埋瘗,仍令中使,与所由计会致祭。”[4](《唐大诏令集》卷114《收瘗京城骸骨诏》)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政府于不同时期安葬战乱中死亡的人,因灾疫死亡的人,以及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并慰问家属,这一方面是美化生活环境,并从心理上给人民以安慰,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这种做法也表现了唐政府“以人为本”的政治作风,体现出了政府人性化的一面,这也是唐代政治文明的进步。[page]

  敬老、养老等方面,唐朝统治者认为“百行之本,要道维孝”。贞观三年四月诏曰:“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赐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疋。”[4](《唐大诏令集》卷80《赐孝义高年粟帛诏》)政府对施行孝道、崇敬老人的孝义之家以及高寿的老人都有大量赏赐。贞观十九年十一月,皇太子监国,为表示“事亲敬老”曾赐宴定州宗姓老人。[4](《唐大诏令集》卷80《定州赐宗姓老人宴会敕》)高宗永徽六年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赦“天下八十以上老人各赐粟二石,帛三段,百岁以上各赐粟五石,帛十段”。[5](《册府元龟》卷55《帝王部·养老》)开元二年,玄宗令僧尼按儒家之礼拜父母,并为父母服丧。唐玄宗曾亲自注释儒家经典《孝经》,并颁布天下,以大力提倡孝道,力图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10]同时,统治者认为“古之为政,先於尚老”,因此,倡导“居则致养,礼传三代,行则就见,制问百年”,并且赐给老人“几杖”和“鸩杖”以示敬老之意。“九十以上,宜赐几杖,八十以上,宜赐鸩杖,所司准式,天下诸州侍老,宜令州县遂稳便设酒食。”[4](《唐大诏令集》卷80《老人赐几杖鸩杖敕》)同时,对于病老,薨卒的朝臣也有赙赐,诏令规定,朝臣有薨卒者,自今以后,“其月俸宜全给,仍令更准本月俸料,以为赐给”并且“弔祭之礼,务从优厚”[4](《唐大诏令集》卷101《朝臣薨卒给俸料赙赠诏》)唐政府不仅颁布诏令敬老、养老,同时还在病坊之中专门收养鳏寡孤独、无力生活的穷苦老人,确保他们能够平安、幸福的渡过晚年。

  在《唐律疏议》中虽无系统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具体规定,但仍可以找出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条文。如:对于囚犯的恩宥、优恤和对普通婢女生命的保障。

  唐律规定“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11](《唐律疏议笺解》卷4《名例》之《老小及废疾有犯》)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七岁以下的小孩免除刑事责任,体现出了唐政府爱幼养老的一面。对普通囚徒行刑的程度和数量上也有限制“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量不得过二百”[1](《唐律疏议笺解》卷29《断狱》之《拷囚不得过三度》)对囚犯生活方面保障也有规定,“诸囚应请给衣食医药,而不请给,及应听家人入视而不听,应脱去枷,而未脱去者杖六十,以故死者徒一年。”[11](《唐律疏议笺解》卷29《断狱》之《不给囚衣食医药》)以上法律条文规定对囚犯的恩宥、优恤,足以显示出了政府在施行刑罚上的人道主义作风。对孕妇囚徒的恩宥,“诸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11](《唐律疏议笺解》卷30《断狱》之《处决孕妇》)还规定若孕妇囚徒还没有生产完而行刑,则判处执行官两年的罪。对于拷打孕妇囚徒也有规定:孕妇犯罪,本应拷打和杖笞,“若未产而拷,决者杖一百。”[11](《唐律疏议笺解》卷30《断狱》之《拷决孕妇》)同时,普通婢女的生命安全也有法律保障,在役的工匠或官吏家的奴婢,侍女若生病,“主司不为请给医药救疗者笞四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11](《唐律疏议笺解》卷26《杂律》之《丁防官奴婢病不救疗》)对孕妇囚徒以及普通妇女在人身安全方面的保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妇女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唐律的这一规定是具有其时代特征的。[page]

  五、结语

  总的来说,唐代的社会保障缘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其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国家保障模式,是由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社会保障。唐政府在不同时期通过设立灾后临时性的救灾使职进行赈济,设置常平仓、义仓用以调节粮价、备荒赈恤以及设立悲田养病坊以“恤贫宽疾”并颁布诸多法令作为以上社会保障机构的补充,从而,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社会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保障。从它的体系来看,虽然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大多数只是涉及到社会救济方面很少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但它在政府重视和主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社会资源,缓和了社会矛盾,因而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社会保障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46868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什么?
您能够细节阐明您的情况吗,我们有专业的律师團队帮您处理问题当面商议一下比较好,您所提供的文字信息真实有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哪些人员算是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
关于社保医保,各地的规定不同,具体可以咨询当地社保部门获得权威回答。
女职工50岁后,社会保障体系会自动关闭,能延期退休吗
一.按照职工社保退休 1.外地职工外地职工在社保缴纳地必须缴纳10年以上社保才能在当地办理退休,满足缴纳年限可以申请延迟退休,不满足年限只能转回户籍所在地办理
加入公司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开放,公司已有两个月没有缴纳社会保障费。该公司承诺在开放该系统后偿还社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
老人去世了。这个国家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吗?帮助
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办理: 一、适用范围: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拥有本市户籍满10年,无享受定期养老待遇或其他相关定期待遇的城镇老年居民(继续缴纳养
社保基数是什么意思
社保基数是什么意思
社会保障体系
出生证明在18岁以后还有用吗?
出生证明作用是很多的,参考如下:1、小孩办理入户时,需要提供出生证明进行办理。2、小孩初次申请办理身份证,要求监护人陪同,带上户口簿,小孩出生证明原件等资料进行
如果公司没有理由开除,该怎么办?
员工被无故辞退的,可以先与公司协商赔偿,如协商不成,就去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投诉。
每亩一元的玉米保险能陪多少钱?
你好,得看你买了什么保险了,保险公司都是在险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河池改造房屋如何算安置费
法律分析:应交纳费用:1、拆迁房与安置房等值部分,只交纳交易手续费,收费标准3元/平方米,由个人交纳。2、超值部分,按买卖交纳契税和交易手续费,契税:2%,手续
菏泽法律咨询价格是多少
法律分析:一般在1000元每小时左右,律师的咨询费用收取需要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和政府的指导规定能进行确定。每个地方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具体要看律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
阜新征地如何计算安置费
征地补偿安置费的计算是:房屋征收补偿费,以被拆迁房屋的结构和折旧程度划档,按平方米单价计算;房屋征收周转补偿费,以临时居住条件划档,按被拆迁房屋住户的人口每月予
工伤九级伤残鉴定结果下来了,下一步应该准备哪些材料?
所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是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而需要进行的流程主要是先申请工伤认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