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工程的建设由发包人与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款项的结算,当然会有一些施工方对工程款进行拖欠。那么,对于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维权?政府拖欠工程款如何起诉?接下来就是由找法网小编带来政府拖欠工程款如何起诉的有关知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现拖欠工程款的纠纷时,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协商解决。施工单位与发包人就工程款的支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以后可以解决拖欠工程款的纠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协商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如果发包人会按照合同约定来支付工程款的话,也不会等到协商解决。
2、诉讼。诉讼是发生纠纷以后比较有效的解决方式,因为法院的判决对于当事人是法律有约束力的,判决生效以后,当事人不履行给付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分为承包人和实际施工人,因此,不同的身份需要适用不同的法律。
1、不同身份的法律适用:
(1)、承包人。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存在一个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不履行支付工程款的义务时,承包人可以要求发包人按期支付工程款和利息,并且要求发包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违约金。法律适用是《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和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和第一百零九条,“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2)、实际施工人。作为实际施工人的施工单位没有与发包人直接签订合同,因此实际施工人在遭遇拖欠工程款的纠纷时,可以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因此,实际施工人可以直接以发包人为被告要求支付欠付的工程款。
2、欠付工程款的计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当事人对欠付工程价款利息计付标准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和第十八条,“利息从应付工程价款之日计付。当事人对付款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下列时间视为应付款时间:
(一)建设工程已实际交付的,为交付之日;
(二)建设工程没有交付的,为提交竣工结算文件之日;
(三)建设工程未交付,工程价款也未结算的,为当事人起诉之日。”
《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和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和第一百零九条,“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拖欠工程款也是能够起诉的,因为政府在法律上,如果是作为普通的甲方的话是和我们平等的民事权利人是一样的。
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政府拖欠工程款如何起诉”的相关内容,从上面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在法律上,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如果您对上述内容仍有疑问,可以在线咨询找法网律师。
该内容对我帮助 赞一个
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相关问答
Q还有三万多工资一直以工程款未拨为由,一直拖欠。也没有什么合同或者书面字据。请问律师我该怎么
A没有书面字据,他现在认可吗,建议尽快收集证据起诉,这种事情越拖越麻烦,具体可电联咨询。
Q2017年跟着小包工头在工地上干活小包工头以工程款没有到位为由拖欠工资百分之十没有欠条
A如果想走诉讼必须有证据证明对方所欠付的数额,并且债权索要过程要留存证据,避免诉讼时效过期
A可以找律师书写诉状,你自己递交到法院,这个数额法院会速裁的。如需更多帮助,请电话联系。
Q工地完工了拖欠的工程款以个人名义打了欠条,但已经两年多了还没有支付工资,请问该怎么处理?
A您好,建议您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对方支付工资,对方不支付的可以持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让法院强制执行,如果对劳动仲裁的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您有需要,您可以致电我,希望能帮到您。
Q拖欠工程款以个人名义打了欠条,已经两年多了钱还没有支付,应该怎么办?
A您好,欠条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建议您收集工作牌、工服、证人证言、工资条等相关证据,到法院起诉要回工程款。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找法网,中国大型的法律服务平台,最早的法律咨询网站,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CopyRight@2003-2019 findlaw.cn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权所有 广州网律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22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ICP备10231287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993-290 举报邮箱:ls@l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