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3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部门:威海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威政发〔2006〕56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6-06-23

施行日期:2006-06-23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加快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科教兴威”战略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5%.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海洋技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分别与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共建了国际生物研究中心、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91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组织实施863计划项目和转化863计划成果45项,建立了5个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和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7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62项,占16?5%.

高新技术园区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先后创建了清华紫光园、海外学人创业园、软件园等多个“区中园”,共聚集了全市约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龙头。

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拥有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科技型孵化器,在孵企业达200多家。与韩国大邱科学园、韩国庆北大学科学院、韩国湖西大学联合共建了多个中韩孵化器;在全省首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合资成立了威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532件,累计获授权专利2908件,其中有1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专利明星企业,7项专利获得山东省第六届专利奖“金奖”和“创新奖”。

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7个科技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市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威”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转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以知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建成创新型城市,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二)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科技发展环境,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全市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列,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1、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30%;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5%以下。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根据我市农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以“创新能力强、产业化发达、安全循环节约、意识技能现代”为目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培育一批对不同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质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4、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5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5、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建立起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6、全社会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以上,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4?5%,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口素质要求。初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与方向、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学素质的社会知识体系。

7、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成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以上,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到100家。

8、基本建立起适应科技发展和创新需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完善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及平台的框架,基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在重点领域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到2020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跨入先进城市行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建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科技引领威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三)主要任务。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以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运输设备、食品医药、轻纺服装五大产业群为基础,全力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培植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2、加快农业转型,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满足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拉长产业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能源、资源、环境是威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全面改善环境,开发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解决工农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加快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提高海洋经济效益。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有机结合,利用科技进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造船技术等重点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超前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确定城市定位和功能,预测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过度消耗、资源以及人居环境被破坏等重大问题,保证城市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6、搭建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解决人口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和“平安威海”等方面的科技问题。

(四)基本原则。

一是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多渠道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工作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中的核心作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三是和谐发展的原则。把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公益科技活动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尽快改变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薄弱的状况,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与推广并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已有的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制造、海洋技术四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扶优扶强,以点带面,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威海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五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改变“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把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用政策吸引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形成强大合力,有效地开展各项科技工作。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一)工业科技。“十一五”期间,工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领域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工作重点是在上述四个技术领域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1、大力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等途径,精心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1)电子信息领域。以发展高新技术、降低成本为方向,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依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端新产品。

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重点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条码自动识别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

研究开发计算机支撑的工业控制软件系统,重点是激光排版制版印刷系统、语音系统、抽油机井无线网络监控系统、集散/现场总线监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网络终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光纤通信、光纤联接器、多媒体通信、智能网等,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据试验网。

(2)新材料领域。充分发挥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医用高分子材料基地、铝镁合金材料基地、碳纤维复合材料基地、功能玻璃基地、化工新材料工业基地、轮胎生产基地等新材料基地。

复合材料。加大研究开发节能、长寿命、轻量化、环保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度。重点是进一步加大二氧化碳共聚物、改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等的研发力度,完成工业化制备及其在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进行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研发,形成中低档碳纤维百吨以上产业化生产;研究开发高性能涂料和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产品、橡胶材料及其制品、聚氨酯汽车内饰件等产品。

结构材料。研究开发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弹性体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形成产业化生产。

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功能玻璃、节能环保纳米轮胎、智能轮胎、保温材料、ITO靶材、耐热材料、纳米纺织材料及其相关产品。

金属材料。重点是加快铝镁合金材料、耐磨耐蚀材料、非调质钢、新型贮氢材料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3)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以提高制造技术和培养持续创新能力为重点,研制关键的基础机械、基础配件、重大机械成套装备、大型特种车辆、节能环保汽车、大型运输和捕捞船舶,发展绿色制造和生态工业。

通用设备产业群。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系列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性能印刷机械、橡胶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矿山设备、功能电机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产业群。开发具有较高档次的家庭用车、电动汽车、改装车;开发多功能飞机电源车、气源车、牵引车等机场专用车辆;开发多品种的非调质钢曲轴、陶瓷活塞环、连杆等汽车零部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大集装箱船、滚装船、远洋功能渔船的开发,提高造船制造技术,促进造船业发展。

(4)新能源技术领域。大力应用高技术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环保节能型能源为开发重点,建设大功率LED、节能制冷空调设备、高效节能灯、大型风机等为代表的能源环保型产品的产业基地。

研究勘探经济的风力发电资源,研究开发大功率风力发电技术和装备,探索在海岛、近海建设风力发电示范基地。

研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催化剂,开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手机、笔记本电脑用小型燃料电池达到实用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和船用大型燃料电池。

研究硅单晶、多晶、砷化镓单晶、有机薄膜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电站。研究开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与民用建筑密切结合综合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等。

2、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与改造

(1)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改造。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骨干产品进行技术提升,加速新产品的研制,提高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光机电一体化领域,重点是开发以高档次不锈钢多级泵、高档次管道泵和环保泵、新型数控木工机械及成套加工设备等升级换代产品。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是加快打印机、光缆、微机显示器、偏转线圈等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开发新型打印机等设备的核心部件;开发生产高性能打印机,提高数字程控交换机、宽带超节点交换平台及ATM传输技术、光传输系统及传输设备等的技术性能和生产规模。新材料领域,重点是开发多品种、多规格的子午线轮胎、绿色子午胎和丁基胶内胎等系列产品,研制新型合成橡胶及高档汽车轮胎、特种密封件等制品。

(2)加快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快传统工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实现数字化工业为目标,促进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

(3)利用生物技术加大对传统轻工业、化工业的改造和提升。利用催化技术合成多肽类物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利用微生物发酵新技术进行传统发酵产品技术和工艺改造;加大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包括快速检测装置及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

(4)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总结“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国家、山东省和我市科技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围绕制造装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中介机构建设等,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我市工业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到“十一五”末,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效益增长2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占40%以上,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力量充足,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需要。

制造装备数字化。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力争在机械、轻工、化工、纺织等重点传统行业实现加工装配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产品的精度和加工装配的效率,并对整个制造业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管理数字化。主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的开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最优化和知识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切实发挥他们在企业实施信息化中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企业实施信息化中的监理作用,打造监理品牌,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代理和咨询机构,使其成为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生力军。

(二)农业科技。“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动植物品种选育技术领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农产品保鲜储运和加工技术领域。争取在资源管理监测、重大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科技水平。

1、良种产业化与优质高效生产

(1)调整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方向,重视高产、优质和专门用途、特种用途品种的选育。以优质、高产、多抗、专用为目标,开展以小麦、玉米、水果、药材、畜禽等主要农业优良品种的选育和优化升级。

(2)加强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种子基地建设,逐步提高种子加工工艺水平,实现良种产业化经营。

(3)注重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完善作物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提升作物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建设布局区域化、生产。

基地化、技术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的作物高效、优质、高产、节本、安全生产示范区。

(4)以蔬菜、果树、中药材、油料作物为重点,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资源高效利用和栽培技术研究。

(5)开展设施栽培生理、设施环境因子调控、病虫害综合控防、连作障碍克服与可持续稳产、高效等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和优质、抗病、广适应性生产技术研究。

(6)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提高全市养殖科技水平。

2、农产品精深加工。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1)重点搞好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推进加工过程中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2)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重点开展果品采后保护性处理技术、加工利用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实现果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以创立高科技附加值品牌产品为方向,大力推进水果、蔬菜、中成药等产品和系列化食品的研究开发。

(4)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区域化分工,实行产业化经营。注重开发精深加工集约化生产技术,培育科技先导型现代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增强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3、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科技工程。以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重点,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设一批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1)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特点,加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技术研究,开展棚室高效经济作物的节水灌溉、设备开发、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研究,建立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

(2)实施生态林工程构造技术研究,加强生态林、经济林、城市绿化林、花卉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快繁技术和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3)开展农林业重大病虫灾害和畜牧业烈性传染病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建立高效、安全、节本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及专家系统。

(4)加快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农业科技通过计算机网络进企入户。研究开发农业科技信息多媒体产品,促进远程教学。加强数字化农业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加速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改造传统农业。重点支持具有突破可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1)农作物、中药材、名贵花卉脱毒与快速扩繁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牲畜超数排卵、胚胎分割与移植等繁育技术,建立产业化基地。开展农业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大力培育农业生物制品产业。

(2)围绕生物农药、新型兽药产业化,研制畜禽与水产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高效饲料、微生物制剂等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

5、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重视食物安全,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推进其产业化。

6、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示范。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生态经济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整合科技资源,开展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筛选和中试,解决区域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在不同农业区域重点扶持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和一批科技示范场、科技示范户,重点开展成果引进、组装和应用转化,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综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样板。

(2)培育和扶持一批区域性科技先导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三)海洋科技。“十一五”期间,海洋科技发展主要技术领域是:海洋渔业技术领域、海洋新兴产业技术领域。

1、海洋水产科技。重视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品种。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培育1-2个采用高技术手段开发的养殖新品种进入产业化养殖,提高全市海水养殖的技术含量。

(1)抓好种子工程,加快养殖结构调整。

贝类:解决贝类养殖品种老化和养殖结构不合理问题,提高贝类养殖的整体效益。“十一五”期间,搞好传统大宗养殖品种抗病抗逆品种的选育,同时引进3-5个贝类新品种,并实现1-2个品种养殖的产业化。

甲壳类:在进一步搞好中国对虾、车虾等高健康苗种培育养殖的同时,适量引进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实现全市甲壳类养殖结构的优化。

鱼类:搞好名优高效鱼种的开发,实现鱼类养殖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养殖效益。在搞好大菱鲆、花鲈、牙鲆、石鲽、河豚等地方名优鱼类的良种选育技术和健苗培育技术开发的同时,引进3-5个鱼类新品种,重点搞好塞内加尔鳎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争取“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化开发。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海水鱼养殖总量达10万吨以上。

名贵品种:搞好健苗培育、健康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开发,重点筛选刺参合理的高效养殖模式,搞好其病害防治技术开发。

(2)发展健康养殖,实现持续发展。强化种质研究,搞好高健康苗种培育。搞好浅海、滩涂、池塘健康养殖模式开发,争取3年内中试全部启动,“十一五”期间全面推广。搞好海水养殖防浪技术的开发,以及超集约化养殖技术的开发,“十一五”末完成中试并推广。

进行大宗骨干养殖品种病害防治,确保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研究开发海水养殖功能、系列、高效饵料和活性饵料添加剂。

开发和推广全封闭、内循环、工厂化养殖技术。搞好免疫苗种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大力示范推广鱼类免疫苗种;进一步搞好深海养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十一五”末,争取3-5个品种的深海养殖技术取得突破。

(3)进行大宗低值海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水产结构调整提供支撑。综合利用低值鱼类、贝类、藻类等生物资源以及加工废弃物,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食品和海洋生物工程制品。

低值鱼:2-3年内完善生产技术,开发更多的新品种,提高加工综合效益。

藻类:搞好以海带为主的海洋藻类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研究,医药、保健品、耐贮方便食品等前期生产技术研究,争取3-5品种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化。

贝类:2-3年内搞好以牡蛎为重点的贝类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开发,以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为主,实现产业化。

2、海洋资源与环境

(1)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开发。重点搞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源的利用,争取“十一五”末建立示范基地。

(2)海洋空间利用技术开发。重点加强对海上仓储技术的开发应用。

(3)滨海旅游技术开发。针对不同海域特点的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开发海上旅游航线,加快高新技术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提高我市滨海旅游的档次,形成一个统一的滨海科技旅游品牌。

(4)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开发海水淡化膜材料及膜组件,耐盐类化学腐蚀、生物污损材料技术;研制低成本的新型海水淡化设备,争取“十一五”末建立淡化示范基地。

(5)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海水冷却预处理、防腐蚀、阻垢、防生物附着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水处理药剂、海水冷却塔等成套装备研究。

(6)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技术。海盐生产工艺及系列盐产品研制,苦卤综合利用研究;加强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废弃浓海水制盐、元素提取和深加工技术,建立大规模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深加工的循环节能模式示范工程。

(7)研究海洋环境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近海生态环境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开发含盐污水排海(洋)处置技术,强化滨海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开发。重点研究开发赤潮、海上油气污染和海洋风暴潮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减灾防灾技术,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综合开发技术,海岸侵蚀、海水内侵、海岸带防护、海洋旅游区等海岸带综合治理和保护技术;发展数字海洋技术。

3、开发海洋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重要海水养殖经济品种饲料的开发。针对我市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大凌鲆、刺参、鳎类等品种),开发适用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环保型高效配合饵料。

(2)研究远洋捕捞及海产品加工储藏技术,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技术,远洋卫星导航技术与远洋渔业信息与服务系统技术设备等。

(3)开发用于各种船舶、海上设施、海洋工程设备防止腐蚀、防生物附着、生物污损的海洋新型防护材料和工程材料。

(4)进行盐植物选育,开发海洋深水利用技术。

(四)社会发展科技。以人民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医药、环保等事业,逐步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1、人口和计划生育

(1)研究建立人口优化发展模式、人类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干预技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进一步研究优生优育新技术,降低新生婴儿死亡率,提高全市人口质量。

(2)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解决环境中长期低浓度暴露污染物、环境二次污染物、环境生物性污染、饮用水微量污染物等对人体健康影响机理和识别与控制技术。

(3)开展居室、办公室及公共设施场所等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2、医药卫生

(1)建立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体制,以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为重点,建立起以创新为主的自主研制开发体系,中医药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发中药新工艺、新品种、新剂型,逐步形成我市医药工业群体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加强对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搞好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加强对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诊疗新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探索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

(3)加强医疗的科学管理和信息管理,建立疾病局域网报告、预测和分析系统。

3、生态建设。建立生态园林学的系统理论,研究园林绿地的分类方法和各种类型园林绿地的指标;研究在我市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的条件,开展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

4、环境保护。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治理污染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使我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1)加强地热综合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和污染防治、燃料电池及其他新型电池研究开发等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2)加强工业排放物治理及再利用技术研究,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

(3)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防治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

(4)围绕碧水蓝天工程,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城市群与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危险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废旧汽车及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垃圾发电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与示范。

5、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把粗放型经济活动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对现有威海资源实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形成和完善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1)合理设计产业链,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石油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造纸、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等工业中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以及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和绿色再制造技术。

(2)研究开发光催化分解、生物降解、过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脱硫、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环保监测设备、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

(3)研究废水、秸秆、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建立农林牧渔行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6、新型服务

(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信息服务、咨询、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商贸业,加快发展电子商贸、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2)建立我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形成覆盖全市、上联省和国家的共享网络,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与效益。

(3)研究制定统一订购制度和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与标准,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市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威海市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及与外省市、国家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

(4)利用网络关键技术,建设实时多媒体网络科研协同环境、远程网络实验环境和网络科学计算环境。整合集成全市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以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研究开发威海市科学数据库群,进一步提高与省的科学数据信息交换能力。

(5)开展我市现有农作物、微生物、地方畜禽、林木、果树、海洋生物等资源的系统调查,重点建设农作物种子、中药材、植物离体材料、微生物、畜禽、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形成重要种质资源虚拟博物馆。

(6)建立和完善计量标准体系,重点完善力学、热工、无线电、电离辐射、化学等计量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市计量标准测量能力信息资源平台,构建威海市计量检测资源服务体系。

(7)研究制定人身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生物技术、大型工程等领域的在线、快速测试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与威海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加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结合威海实际情况,重点抓好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产学研联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开发生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引导和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信息平台、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五位一体的创业孵化网络,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逐步建立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努力提高科技项目的显示度和实施效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包括威海市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完善县市科技投入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统一科技资金使用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有限科技投入资金的引导和“种子金”作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重点支持,促其尽快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落实好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保证企业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规范企业技术开发费用,重点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建立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以及民间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地方性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抓住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有利时机,继续促成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激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向科技进步的投入。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与使用人才并重,以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一是实行人才和项目并重。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体,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发挥重大作用的科技人员和项目。二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在国内外人才密集地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加强海外学人创业园等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引进海内外人才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改革,规范完善科技奖励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各类科技合作,繁荣发展技术市场。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组织各类企业和技术贸易机构参加科技交流、科技博览活动,重点加强与青岛的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市独立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建设中试基地和成果推广转化基地。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重点突出与韩国、日本、意大利、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积极争取承担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专家赴国外深造。加大技术贸易机构建设力度。加快培育技术贸易机构和技术贸易经纪人的步伐,进一步落实国家对技术贸易的优惠政策。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充分运用调控手段,引导和支持创新发明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申报专利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造;二是继续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立项、科技奖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确立、认定和评审的重要条件;三是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在科技人员的考核、收入分配、奖励和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将知识产权工作业绩作为重要指标。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我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步伐。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及其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的协作和信息交流,扩大联合执法范围和效能。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并建立解决重大知识产权的快速应对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积极协调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规范竞争秩序。

(六)加强科学普及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一是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城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站,以及乡镇和城镇社区科普画廊及科普文化活动室体系。二是通过“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科普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强化大众传媒科普力度,打造优秀科普栏目,繁荣科普创作。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一是培育全民创新意识。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和大力表彰群众性创新性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的文化价值观,使追求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是倡导建立起知识要素参入分配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塑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协作精神。三是逐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创业的竞争环境,倡导勇于尝试的精神。四是改革创新评价体系。针对科研活动的特点,制定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把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到有利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强市的目标上来。

威海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