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7-07-20 14:3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刑事案件中,对于刑事犯罪是要接受刑事处罚的,如果该刑事案件是造成了他人死亡的,那么其刑罚也有所不同。致人死亡有故意以及过失,那么对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是什么?找法网小编详细为大家讲解。

  一、什么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它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造成了死亡,即对伤害,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但对死亡的结果,其主观上具有过失且只有过失。其犯罪构成的特征是: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

  1、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方面,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并不希望或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只有致人伤害的故意而无致人死亡的故意。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客观上必须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死亡结果,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其犯罪构成的特征是:

  1、客观方面表现为由于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方面出于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

  根据上述二罪的犯罪构成特征,可以明确区分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其相同点是,二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对死亡的结果均出于过失,既不希望也不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不同点是,故意伤害致死显然以具有伤害的故意为前提,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中则没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因此,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伤害的故意。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伤害的故意应综合全案考察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实施行为时的场合、环境、打击的工具、打击的部位、力量和频率、双方的关系及造成的伤害程度等不同情况,分析行为人是否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是有意的伤害他人还是只出于一般殴打的意图而过失地或意外地致人死亡。

  简而言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前者是故意的伤害,主观上是致对方于伤害而非死亡,但结果呢,在事实上(犯罪客观方面)导致了死亡,而后者呢,不仅没有伤害对方的故意,更没有致对方于死地的故意啊!两者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一致,均造成多方死亡。客体与主体也一致,关键就是主观要件不同啊!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1522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故意伤害致死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信息不够全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具体咨询电话联系我。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过失致人死亡
你的定性很正确。
工作不到一年签合同,最后一个月扣2000培训费合法吗?
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
但有些问题并非物业单方面所能解决的,比如电梯问题,停车场问题,这些设施设备是开发商之前已经设定好的
物业要进行维修,小区电梯坏了物业不对其进行维修的,是可以通过小区业主大会的召开,来进行物业公司的变更的,或者通过物业管理部门来投诉处理。法律依据:《物业管理条例
郑州旧房改造补偿标准有异议怎么办
你好,根据具体依法办理
在常熟市地区的银行卡微信零钱被司法冻结了,一般是多久
【法律分析】:一般情况下银行卡被异地刑侦专线临时冻结三天,三天后会自动解冻的。银行卡被异地冻结三天通常是公安机关因为侦查等需要,将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等冻结6
盘锦晟华苑小区物业收费标准如何计算
计算物业费的方式是:根据政府指导价的标准、按业主的产权面积计算,包含实际居住使用面积与公摊面积。产权证书上的面积乘以物业费的单价乘以12个月,即为一年的物业管理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