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打儿子是故意伤害还是过失致人受伤?

更新时间:2012-12-18 22:1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郝某,男,汉族,现年37岁,初中文化程度,无业,现取保候审。2005年9月5日13时许,犯罪嫌疑人郝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刘某之子发生争执并撕打,劝架中,郝持拳将刘某右眼部致伤,经法医鉴定,刘某之损伤属轻伤。分歧意见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郝某行为的认定产生了分歧。

  郝某,男,汉族,现年37岁,初中文化程度,无业,现取保候审。

  2005年9月5日13时许,犯罪嫌疑人郝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刘某之子发生争执并撕打,劝架中,郝持拳将刘某右眼部致伤,经法医鉴定,刘某之损伤属轻伤。分歧意见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郝某行为的认定产生了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郝某持拳伤害的对象是刘某之子,对劝架人刘某没有伤害的主观故意,将刘某致伤属行为偏差,系过失所致。而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过失致人重伤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过失致人轻伤的则不构成犯罪,不应追究郝某的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郝某持拳殴打刘某之子时,将刘某致伤的事实清楚,且致伤刘某属对象错误,系故意伤害。而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追求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刑法》第234条1款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为:

  犯罪嫌疑人郝某殴打刘某之子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致伤刘某之子及周围劝架人员,会发生危害结果,但郝某却放任自己的行为,排除周围群众和被害人刘某的阻拦,积极追求伤害刘某之子的结果,以致于将劝架人刘某致成轻伤,客观行为反映主观意志,郝某在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心理态度和罪过,属故意犯罪。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追求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郝某不顾周围群众的劝阻,挣脱他人阻拦,持拳殴打刘某之子时,将刘某致伤,事实清楚,而且郝某殴打刘某之子的动机出于报复,目的就是伤害,客观事实是犯罪构成的法定性要件,郝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犯罪嫌疑人郝某殴打刘某之子时,因侵害行为的偏差将劝架人刘某致成轻伤,属对象错误。根据刑法理论,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和有关客观事实情况的不确定理解。致人轻伤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而重伤则是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立案标准,过失致人轻伤不构成犯罪。犯罪动机是推动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追求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本案中,郝某与刘某之子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刘某之子因摊位经营争抢客人,曾多次殴打郝某的妻子和雇员,曾被110巡警用公力调解处理,而刘某之子的过错是本案的导火索,这一过错,也是促使郝某实施伤害行为的根本诱因,。

  郝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其行为已触犯了《刑法》第234条1款之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3514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故意伤害致人受伤
是否属于轻伤需要进行鉴定,对方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你们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赔偿。
如果执行六个月后拿不到钱怎么办?
你好,建议申请劳动仲裁
夫妻分手后,男方骚扰撬门不是违法行为
可以报警处理,扰乱社会秩序
我在二手平台上买了一部疑似偷来的手机。我该怎么办?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若男子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导致少女怀孕。并不管不顾,算犯法吗
未成年人怀孕如果是十四周岁以上,且在自愿的情况下发生关系怀孕的,男方不犯法;未成年人怀孕如果是十四周岁以下,不管是否经过同意,男方都属于犯法行为。法律依据:《刑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