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有名誉权吗

更新时间:2013-05-28 11:00: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公司法人有名誉权吗,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的整个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表现的总的评价。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公司法人是有名誉权的。

  侵犯公司法人名誉权的认定:

  (一)如何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第七问的解答为: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九问的解答为: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可见,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与认定其他侵权行为一样,应当从四个要素入手,即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包括诽谤、诋毁等;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包括降低了消费者、社会公众对法人商誉的社会评价;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二)如何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侵权民事责任中也作出了规定,如下:

  法人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商誉是法人名誉权中的核心利益。我国对法人名誉权不仅在人格权制度中加以保护,同时在侵权民事责任中也作出了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以上便是关于公司法人名誉权的相关内容。公民有名誉权的同时,公司法人也享有,但是他们的名誉权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赔偿方式也不尽相同。公司法人的名誉权赔偿相对于公民的赔偿要复杂的多,涉及财产赔偿一般来说数额也比较大,因此,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请律师帮忙大官司时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尽快解决相应问题。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法人有没有肖像权

  肖像权是一种标识性人格权,其基本作用在于以公民个人形象标识公民人格。肖像是公民外貌形象的客观再现,通过肖像人们可以辩识每一特定的公民。肖像权通过对肖像的法律保护,保护了公民的人格利益。

  肖像权是指公民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象等艺术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外貌形象所享有的专用权。

  就肖像权的主体而言,肖像权人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法人等社会组织不能享有肖像权。首先法人不能存在肖像,法人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团体人格无容貌可言,因为法人的概念是抽象的,它不具有具体、直观的形象特征。法人的法定住址的照片,法定代表人的摄影及法人成立的集体摄影都不是法人的容貌。更重要的是,肖像权本质是一种精神性人格,只能为公民所专有。肖像权虽然也包含有一定的财产利益,但这只是其精神利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转化和派生出来的利益,因此,法人不应是肖像权的主体。

  肖像权专属于特定的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是人生而有之的,它依附于公民的一定人身特性而存在。每个人的外貌形象都不相同,每个公民也都享有专属于自己的肖像权。同时,肖像权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限度的转让,允许他人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但是,肖像是公民外貌形象的再现,可以无数次的将公民的外貌形象制作成肖像,被许可制作和使用肖像的人只能是得到一次或数次的许可,而不可能是“垄断许可”,也就是说,肖像权人享有无数次的肖像制作和使用权,不可穷竭。因此,肖像权的转让只能是部分的,有限度的,肖像权的专属性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姓名权也是一种标识性的人格权,只不过姓名权通过文字符号标识人格,而肖像权以公民外貌形象标识人格。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法人有荣誉权 名誉权吗
法人有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自然人法人都有荣誉权名誉权
法人有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名誉权和荣誉权吗
法人有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法人有名誉权吗?公司的法人有名誉权吗?法人是否享有名誉权?
法人有名誉权。 法人名誉权是社会对法人的信誉、外在形象、经营特色、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各方面的总的社会评价。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
法人有名誉权和荣誉权吗
法人有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咨询一下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
隐私权与名誉权之间的区别主要有:1、隐私权与名誉权主体不同。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而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2、隐私权与名誉权客体不同;3、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方式不同;4、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的内容不同
公司有名誉权吗?法律规定公司有名誉权吗?公司是否有名誉权?
公司作为民事主体之一,享有名誉权,公司名誉权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公司企业的名誉权,不可以对公司形象进行侮辱诽谤,如果公司名誉权被侵犯,公司可以拿出相关证据去法院起诉,要求判决对方民事侵权责任。
名誉权,在推特上被他人侵犯肖像权名誉权
请问对方是如何侵犯你的名誉权?这个要胜诉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律师你好,假如我是山东济阳地区的,想咨询,孩子上课后仰头,被后桌用笔扎破了头,是谁的责任?
处理此问题,可协商、投诉或诉讼。建议先与双方家长及学校协商,无果后向教育部门投诉,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式。
想咨询一下律师,假设在重庆市渝中区,孩子上课后仰头,被后桌用笔扎破了头,是谁的责任?
此问题常见处理方式有协商、投诉、诉讼。可先与对方家长及学校协商;协商不成,向教育局投诉;仍无法解决,可提起诉讼。选择方式时,需考虑效率、成本及对孩子的影响。
倘若本人来自金华东阳地区的,请指点,孩子上课后仰头,被后桌用笔扎破了头,是谁的责任?
此类事件常见处理方式为协商、投诉或诉讼。建议先与对方家长及学校协商,协商无果可向教育部门投诉,必要时可提起诉讼,根据伤害程度及责任划分选择合适方式。
律师你好,倘若在合肥市长丰地区,想咨询孩子上课后仰头,被后桌用笔扎破了头,是谁的责任?
孩子被扎伤需追责。操作如下:1.立即送医并保留证据;2.与学校、对方家长沟通协商赔偿;3.协商不成,向教育局投诉并寻求帮助;4.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维护权益。
在哪些情况下股东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股份
股东可要求回购。操作如下:1. 确认回购条件,如公司连续五年盈利不分配等;2. 与公司协商,提出回购请求;3. 协商不成,准备证据,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4. 法院裁决后,按判决执行回购或接受其他解决方案。
股权收购包括哪些费用项目?
股权收购费用多样。操作如下:1.计算并缴纳个税、企业所得税等;2.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确保交易合法;3.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支付登记费;4.按协议支付股权收购款;5.如有中介,支付中介费。各步骤需依法依规进行。
签订股权收购保密协议要注意什么
处理签订保密协议的问题,常见方式有审查文件、明确条款、设定违约责任等。选择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如股权复杂度、交易金额等,来决定审查的严格程度和条款的详细性。
股权收购需要支付哪些费用?
股权收购常见处理方式包括支付税款、聘请律师、办理登记、支付收购款及中介费。选择处理方式时,应根据交易规模、复杂度及法律规定,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确保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