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更新时间:2013-05-16 10:51: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平等就业权,指劳动者平等地位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劳动法解读: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如何理解"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根据《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1994/9/5)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本条中的"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指劳动者的就业地位、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平等。

  本条中的"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具体规定在劳动部颁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中。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根据就业促进法,评析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与用人单位对用人自主权之间的关系
平等就业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平等就业不会侵犯用人单位的招聘的自主权,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建立用工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形式
根据(就业促进法》,评析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之间的关系
平等就业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平等就业不会侵犯用人单位的招聘的自主权,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建立用工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形式
根据就业促进法,评析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助择业的权利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之间的关系
平等就业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平等就业不会侵犯用人单位的招聘的自主权,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建立用工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形式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平等原则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平等原则的概念是:在一切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原则的表现包括以下方面: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依法平等地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
法律分析:对残疾人能享有的优惠政策(补助),除了国家统一规定外,各地优惠救助的政策力度不一。可以去社保局咨询。
平等原则的含义和具体体现
平等原则的概念是:在一切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原则的表现包括以下方面: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依法平等地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
如何理解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如何理解国家机构工作原则?
我国机构有7项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简、效率、服务、廉洁的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党的领导原则。
不定时工作制要不要经过劳动部门同意
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要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同意。一般单位需要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但因其生产特点不能实行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为什么缓行上班必须10天开一次证明
您好,可以要求说明处理的依据
我是在一家穿戴甲工作,但是干两天不适应,这个工作就是想退回400块钱押金
法律分析: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严禁收取或变相收取押金,可以凭押金条申请仲裁要求其退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