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债务单方怎么举证

更新时间:2013-05-16 10:50: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对于夫妻单方举债的,原则上由举债方举证。即举债者认为属于共同债务,而另一方认为属于举债者个人债务,应当由举债者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举债者不能证明属于共同债务,则应当认定为举债者个人债务。但对下列情况,其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则可有例外:

  (1)、举债方认为是夫妻另一方的个人债务,另一方主张是共同债务,由主张是另一方个人债务的举债者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举债者不能证明是另一方个人的债务,可以认定为共同债务。不宜认定为举债者的个人债务。因为另一方承认是共同债务,可视其对共同债务的自认,按其自认确定为共同债务。

  (2)、互相认为是另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都应举证。由举证不能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双方都不能举证证明属于对方对方个人债务的,由举债者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即由举债者个人承担债务。这实际上就是由举债方承担举债不能的责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夫妻单方债务可以卖房吗
你好,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夫妻单方债务 法院怎样执行
你好,法院的执行办法很多的,欢迎您到律师事务所详细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夫妻单方债务离婚怎么处理
在离婚债务分割后,想要完全摆脱对方所负的债务,在夫妻共同债务离婚分割时,首先可以联系债权人,取得债权人的理解,改变债务的承担。
2018.2.18夫妻债务
在夫妻存续期间夫妻,因共同经营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夫妻同时都是债务人的债务。主要看这笔债务的债务人是谁
夫妻债务怎么起诉?
双方协议不了可向法院起诉
夫妻债务和个人债务怎么认定
《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标准:“以共同使用为认定基础,以推定规则为补充”的认定标准。所谓“共同使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夫妻共同债务应源于双方共同生活的需要。只要客观上是为了夫妻共同生活,无论是否经过夫妻合意,均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另一层含义是夫妻双方合意举债举债,即以双方名义出具借条,即使该借款未用于共同生活,也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所谓“推定”是指非举债方无法证明、法院也未能查证债务并非共同债务,则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设立推定规则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而对举证责任的所作的分配,并没有改变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但在适用推定规则时需要认真审查债务的真实性及用途,对其进行综合判断。
夫妻婚后买房,现在起诉离婚,如何举证这些债务
若一方所负债务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并不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怎么举证夫妻一方的债务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你好,找个有经验的律师,让他多调查研究,可以找到办法,证明不是夫妻共同债务,具体问题具体证明。
我是借款人3分利润现在年龄大了钱还上怎么解决
借款需还,方式多样。1.协商还款计划,灵活解决。2.起诉至法院,要求强制执行。3.涉嫌诈骗时,报警处理。根据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给钱人不来钱还会给吗
遇到给钱人不来钱的情况,可以选择提起民事诉讼或协商解决。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对方支付,而协商解决则更为灵活,可根据双方情况调整支付方式。
贷款完成后,债权人打电话说钱不需要还,电话录音有法律效力吗?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实际发生借贷关系,仅凭一张欠条,很难获得法律支持
借款债务转移的法律规定
借款债务转移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议转让和法院判决。选择时需考虑双方协商情况、法律程序复杂性及成本等因素,协议转让更灵活,法院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未成年人谈恋爱要不要还钱?
需要看情况才能确定
刚才有给对方转账2000元,(定金)有具体的地址跟姓姓名会不会用这样的信息去贷款?
你好,是咨询什么民事案件,稍后给你咨询解答你好,这边是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
我贷了一笔款对方说我的流水账单过于低下下不了款是真的假的?
流水账单低影响贷款,可尝试以下方法:1.补充收入证明,如兼职收入;2.增加共同还款人,提高还款能力;3.选择对流水要求较低的贷款产品。务必确保提供材料真实有效。
欠条光盖章不签字有效吗
欠条光盖章不签字,一般有效,但签字加按手印更稳妥。选择处理方式时,应综合考虑证据完整性、双方意愿及法律规定,确保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大家都在问
  • 495人咨询过
  • 948人咨询过
  • 131人咨询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