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将不限户籍

更新时间:2013-05-16 10:22:5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生育保险(maternity insurance)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用于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生育医疗待遇,用于保障女职工怀孕、分娩期间以及职工实施节育手术时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2011年12月,北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做出调整,北京非京籍职工从2012年起可享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将不低于单位平均工资。

  人社部《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生育保险将不再仅限于当地城镇企业职工,而是覆盖所有职工人群。同时,若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生育保险,其生育费用将由用人单位承担。考虑到企业负担,办法还特别提出,将生育保险费率降低一半。公众可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提交意见。

  生育保险待遇将不再限户籍

  作为主管社会保障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拟明确生育保险各类政策标准。人社部、国务院法制办21日公布了《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明确生育保险将实现各类职工人群的全覆盖。

  具体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人社部表示,覆盖范围扩大将有利于生育保险制度的统一,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现行的生育保险办法由原劳动部于1994年颁布实施,其仅适用于城镇企业及其职工。随后全国31个地区出台了生育保险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文件。

  2011年7月,我国社保法实施后,明确社会保险的普惠性质。作为社保法的配套法规,人社部表示,起草生育保险办法,将明确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不再仅限当地城镇职工。

  此外,意见稿还明确,参加生育保险的人员,如果在异地生育,其相关待遇按照参保地政策标准执行。具体涉及到生育医疗费用结算范围和标准,由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单位不交保险须担生育费用

  在明确将扩大参保范围的同时,意见稿特别说明,作为社会保险,单位必须为职工缴纳。如果未缴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由单位承担。

  人社部统计,截至2012年9月,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5亿人。相比其他各类社保,参保人群规模相对较小。实际中,单位不给职工缴纳生育保险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了让这项社保福利真正落实,此次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人单位不依法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造成职工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待遇费用。同时还要面对社保滞纳金的处罚。

  意见稿对于生育保险待遇领域也做了说明,为了保证生育医疗费的及时支付、方便参保人员,拟规定相关费用,由社保机构与协议医院直接结算。

  企业缴费减负比例下降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对于生育保险的缴费比例也做了较大调整。意见稿明确,生育保险的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0.5%,比现行的1%左右,降低了一半。

  意见稿明确,参加生育保险,用人单位缴纳参保费,职工个人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用人单位缴纳的参保费,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0.5%,具体缴费比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据人社部测算,近二十年,我国各地生育保险费率不一,但目前总体水平在1%左右。此次意见稿提出不超过0.5%,意味着,费率将平均降低0.5%。

  人社部特别提出,为有效控制企业的缴费负担,地方生育保险的缴费比例如果超过0.5%,要报人社部备案。

  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说,目前北京市生育保险费率为0.8%,今年北京市生育保险扩面后,企业的生育保险支出加大。如果人社部的该意见稿最终能够通过,费率能够有所调整,企业的负担将会有所减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生育保险是给谁的
生育保险是国家为保障职工在生育时能从国家和社保获得物质帮助而设定的一项社保制度。职工都应当参加生育保险,而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br/>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br/> 第五十四条<br/>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br/>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br/> 第五十六条<br/>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br/>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br/>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br/>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br/>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育保险是自己还是单位
你好,国家对于生育险的规定,明确了生育险必须由单位来缴纳,个人是无法自己购买生育险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生育保险是由本人还是单位
你好,国家对于生育险的规定,明确了生育险必须由单位来缴纳,个人是无法自己购买生育险的。
深圳生育保险和生育医疗
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具体情况建议咨询当地的社保局。
生育保险到工厂去生育保险吗?
一、享受条件<p>参加生育保险累计满一年的职工,在生育(流产)时仍在参保的广州市户口职工,按有关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p> 二、发放标准<p>注:生育保险津贴:生完小孩五个月内办理,分别由女职工,男配偶所在单位申领生育保险待遇。<p> (二)男职工<p>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男配偶享受10天的假期,以孩子出生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计发。<p>男配偶假期工资=当月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10(天)。<p> 三、其它<p> (一)经核定的生育津贴、男配偶假期工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到单位,由单位管理和发放。职工按规定享受的待遇低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标准的,由用人单位按职工的实际支付,若职工本人平均工资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计发;职工按规定享受的待遇高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标准的,超过部分由用人单位自行解决。<p> (二)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在 一、二级医院分娩的一次性补贴,用人单位要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的标准支付给产妇。<p>经核定的生育津贴、男配偶假期工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到单位,由单位管理和发放。
在吗我想咨询一下生育保险
(一)生育医疗保险费的来源<p>生育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为基本医疗保险费及其利息、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p>(二)生育医疗保险费的缴交及帐户管理<p>1、生育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缴费基数的0.5%缴交;<p>2、生育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生育医疗保险基金,不建立个人帐户<p>(三)生育医疗保险的保险待遇<p>参加生育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其产前检查、分娩住院、产后访视、计划生育手术的基本医疗费用(不含婴儿费用)由生育医疗保险基金支付。<p>1、围产期检查:13次,直接刷社保卡<p>2、分娩住院:按社保局规定的额度<p>3、产后访视<p>4、计划生育手术<p>(四)哪些情况,不属于生育医疗保险责任范围?<p>1)未参保深圳市社保生育医疗保险的(参加综合医疗保险)<p>2)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p>3)不含婴儿费用<p>(五)需要说明的:<p>1)关于在异地产前检查、分娩住院、计划生育手术:比照深圳市标准报销<p>(限参保生育保险人员)<p>2)关于生育保险金报销的时间规定:<p>出院之日起六个月内。
我想咨询一下关于生育保险
你好,根据规定,生育保险享受的待遇有:(1)生育津贴(2)生育医疗费用(3)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医疗费用(4)国家规定的与生育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生育保险差一个月如何申请生育保险的全部生育津贴
申请生育保险的全部生育津贴,可以
因为我打算辞职,这样是不是签的合同不算,但是属于我们的没有给我们,我当时签合同的时候应该一式两份?
针对此情况,您可以选择书面辞职并主张权益,或寻求法律援助。书面辞职可确保离职的正当性,同时主张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等权益。如情况复杂,可咨询专业律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保安招聘要求是什么
保安招聘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拥护党的基本原则,遵守法律,品行良好;2. 身体健康,年龄、身高符合要求;3. 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相关专业资格。处理方式包括发布广告、筛选简历、组织面试、背景调查等,确保招聘到合格的保安人员。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是人资部吗?
劳动者要辞职的要提前三十天通知单位,给交接工作预留时间
08年8月是不是到今年8月才能兼职
在不同情况下,兼职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若您已满足法律和行业规定的兼职条件,且未违反保密义务或劳动合同约定,您可以与雇主沟通并开始兼职。若存在疑问或风险,建议
跨省调入宁海县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有可能。跨省调动核心的问题是先找到一个接收你的单位,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经过当地组织部长、副部长等同意,上过县委以上的会议,一致同意调入,那就非常好办了。只要你协
月薪人员,一个月最低上班多少天合法?
月薪人员每月最低上班天数通常由公司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一般应不少于21.75天。具体选择哪种处理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如公司制度、劳动合同条款以及个人工作需求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