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和逮捕的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更新时间:2013-05-16 10:22: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拘留和逮捕的期限规定如下:

  刑事拘留

  A一般情况:公安3日内提请批捕,检察院7日内批捕,即拘留不超过10日。

  B特殊情况:公安在3日基础上可以延长1——4日,检察院7日批捕,即拘留不超过14日,C更特殊的情况(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公安在3日基础上可以延长30日,检察院7日批捕,即拘留不超过37日。

  逮捕:

  检察院批捕后才能由拘留转为逮捕,逮捕的期限截止到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即法院判了,逮捕才能结束,或变为服刑(有罪),或释放(无罪)。拘留和逮捕都是强制措施,不是刑罚,针对的对象是嫌疑人不是罪犯,不具有惩罚性,而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预防性措施(怕嫌疑人逃避诉讼)拘留是公安紧急情况下应当逮捕而来不及向检察院提请逮捕时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一旦嫌疑人被控制,应当立即提请逮捕。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刑事拘留期限规定,刑事拘留期限是多长时间
你好是你什么人呢,什么案子呢
刑事拘留期限,刑事拘留期限规定
您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刑事拘留逮捕起诉的期限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的最长期限为37天。对于认为需要逮捕的被拘留人员,公安机关应在拘留后的一定期限内提请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接到提请批准逮捕书的七天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之后按人民检察院的决定,被拘留人员被释放或逮捕,刑事拘留结束。而拘留后提交审查批准的最长期限为三十天。故刑事拘留的最长期限为37天。
侦查羁押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于对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侦查羁押期限应如何确定 看案件重大复杂程度和证据情况
逮捕后羁押期限超期怎样处罚
你好,一般情况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刑拘时间是宣布拘留还是执行拘留
您好,根据具体案情判断的
请问拘留书写刑事拘留,羁押期限是多久?
刑事拘留最长不超过三十七天
逮捕与拘留通知书,刑事拘留通知书上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拘留时间?
家属应及时委托律师会见当事人、到检察院阅卷,了解相关案情和证据,申请取保候审、视具体情况作罪轻或无罪辩护、争取缓刑等
郑律师,我只有转帐凭证,现要打官师?
在诉讼过程中,您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准备并提交相关证据。首先,要确保所提交的证据真实、合法,且与案件事实直接相关。其次,按照法院的要求,将证据整理成册,并附上证据清单和说明。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证据提交给法院,并保留好提交证据的收据,以备后续使用。
公安递交资料到检察院了,不知道会不会被起诉,这个阶段要请律师么?
到法院打官司,请律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一些法律的具体的条文条款法律知识我们作为门外汉,我们了解的并不是非常透彻详细。而律师就比较专业了,他们精于此道,知道怎么
被强制下款了
遭遇强制性下款时,首先保持冷静,不要随意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其次,立即收集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然后,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证据。同时,可以向银
未满十五十六岁,的男生摸了同班女生的大腿。如果报警,后果是什么?
针对此行为,可报警处理。警方会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包括拘留等。选择报警可保护受害者权益,同时起到震慑和纠正加害者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