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育补助包括哪些

更新时间:2013-05-16 09:52: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生育保险的具体待遇(发放标准):

  注:享受条件——参加生育保险累计满一年的职工,在生育(流产)时仍在参保。

  1、生育津贴:

  以生育(流产)时当月本单位人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规定假期计发(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均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

  假期天数:

  (1)正常产假90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

  (2)独生子女假增加35天;

  (3)晚育假增加15天;

  (4)难产假:剖腹产、Ⅲ度会阴破裂增加30天;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

  (5)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6)流产假:怀孕不满2个月15天;怀孕不满4个月30天;怀孕满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 42天;怀孕满7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

  2、生育医疗费

  (1)在医保中心确认生育就医身份后就医的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医院定额结算(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核定数结算)。

  (2)怀孕16周前的突然流产,非定点医院的急诊、产假期间的产科并发症按核定的数额报销。

  (3)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高于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报销。

  3、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 (1)正常产、满7个月以上流产: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5%;(2)难产、多胞胎: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0%。

  4、一次性补贴: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补贴。

  5.男人也能拿生育补助:男职工享受生育补助金,女职工生育待遇提高。

  6. 生育津贴按高的标准算

  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济南市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中只列出了一个生育津贴的公式,即女职工生育前12个月的平均缴费工资乘以产假天数除以30天。新政策则在上述规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女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缴费工资高于生育前12个月的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缴费工资计发。女职工领取生育津贴后,用人单位不再支付其产假期间的工资。新政策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用人单位不用再支付相应的工资,也是间接鼓励用人单位积极为职工参加生育保险。

  7.部分医疗费用报销标准提高

  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女职工生育或者因产、流产的医疗费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领取生育津贴须哪些证件
办领生育津贴需要以下材料:1、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卡复印件;2、准生证、出生证和独子证复印件;3、生育住院发票复印件、出院小结;4、单位证明;5、报销资料涉及复印件的部分,需提供原件审核
生育补贴和哺乳期的工资有什么关系?生育补贴是根据什么支付的?生育补贴多少的话,在哺乳期间扣除或重新支付吗
交社保情况下,产假期间由社保基金支付生育津贴,若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由用人单位补足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公司生育补贴需要什么资料
办领生育津贴需要以下材料: 1、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卡复印件; 2、准生证、出生证和独子证复印件; 3、生育住院发票复印件、出院小结; 4、单位证明; 5、报销资料涉及复印件的部分,需提供原件审核
惠州二胎生育财政有什么补贴
农村二胎生育补助政策如下:只要农村的第二胎符合计划生育的规定,有准生证,就可以享受补贴。生育津贴,生育时医疗费用的报销,产假工资等等,凡是按计划生育的二胎,可以享受到补贴
成都市生育津贴申请领取条件有哪些
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具体情况建议咨询当地的社保局。
想请教一下失独现在能享受到哪些补助
可以具体咨询当地人口健康委和当地民政局
生育津贴单位扣除的是哪些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二、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四、向法院起诉。
领取生育津贴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办领生育津贴需要以下材料:1、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卡复印件;2、准生证、出生证和独子证复印件;3、生育住院发票复印件、出院小结;4、单位证明;5、报销资料涉及复印件的部分,需提供原件审核
农村自来水今年涨价了吗
向自来水公司、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了解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