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到期单位不续签需支付经济补偿吗

更新时间:2013-05-16 10:06: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劳动合同法》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不再与职工续签而导致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当然,如果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然不同意除外。

  上述规定说明,劳动合同到期后,只要单位不再续签,就要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这是《劳动合同法》的一个新突破,该规定可以使用人单位慎重考虑终止劳动合同,以经济手段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长期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鼓励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合同到期单位不愿续签,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依法到期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没有过错的,无需赔偿。如果劳动者造成了用人单位的损失或者用人单位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的,需要依法进行赔偿。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经济补偿
你好,若是公司不续签,是有补偿金的,反之,无补偿金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合同到期单位不续签有经济补偿吗
如新劳动合同条件不低于原合同,单位无须因不续签发放经济补偿金
合同到期单位给我续签有经济补偿吗
劳动合同依法到期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没有过错的,无需赔偿。如果劳动者造成了用人单位的损失或者用人单位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的,需要依法进行赔偿。
合同到期不续签的经济补偿
单位需要支付补偿金的
合同到期不续签需要经济补偿吗
如新劳动合同条件不低于原合同,单位无须因不续签发放经济补偿金
请问合同到期不续签,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如果合同自然到期终止,劳动者要求继续签订,用人单位应该签订,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的,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如果劳动者要求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话,用人单位拒绝续签违法,应该支付劳动者赔偿金,工作1年支付2个月工资。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合同不支付经济赔偿
你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主张经济赔偿的
企业不按国家规定休产假,该怎么办?
您好,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权的
职务期间为公司采购,因为金额少,所以一直没签合同,老板不给,会对我有影响吗
您好,针对您的情况,具体处理方式如下:1.若公司认可债务但暂时无力支付,可与供应商协商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2.若公司拒绝承认债务
合同就到期了,公司通知不再续签,还是n赔偿
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1款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按该法第46条第5项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44条第1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劳动合同自动延续。双方同意续约的,用人单位在终止之日一个月之内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满一个月不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合同终止之日起的次月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停止支付双倍工资。
想提前离职,但老板说没有做到规定期限离职会扣九天工资怎么办?
离职提早走扣工资是合法的,职员在入职之后就需要遵守公司的约定,对于想要离职的,必须要提前跟公司报备,并且不得提前走,否则公司可以收到经济损失为由,扣除该职员一定比例的薪资,并且此时职员若是有异议也是不会被受理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离职,需要提前三天;劳动者在试用期结束后离职,需要提前一个月书面申请。如果劳动者没有提前申请离职,未完成交接任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了,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扣工资是合法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我去面试对方收了我的钱
即使面试单位以培训费名义收取费用,也是不合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包括培训费。如果面试单
要是试用期签了劳务合同提前三天还能走吗?
试用期提前3天通知即可离职,这是常见处理方式。选择此方式时,应确保通知期满后再离职,避免违约责任。若情况紧急需立即离职,应与用人单位协商,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赔偿责
拖欠工资将近两个月,可以申请赔偿吗
针对拖欠工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劳动诉讼。选择方式时,可考虑先与用人单位沟通,无果后再根据证据充分性、赔偿期望等因素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