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息抵个税细则条件

更新时间:2020-05-29 09:29:38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2019年对很多人来说一个普惠的利好就是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也就是说在个税起征点之上,我们的一些支出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了,房贷利息抵扣个税指的是房屋贷款利息是可以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金额中进行税前扣除,再扣除后再计算征缴个人所得税。那么,房贷利息抵个税细则条件是怎样的?以下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做好了相关资料的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法律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房贷利息抵个税细则条件

  条件认定

  1、有房贷,且是首套房产生的房贷利息

  2、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带块的利息扣除

  3、夫妻双方,可一方扣除,确定扣除方式后在一个纳税年内不能变更

  4、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房的住宅,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各扣除50%。一年内扣除方式不能变。

  房贷利息抵个税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遵循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四条 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第二章 子女教育

  第五条 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子女,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 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第七条 纳税人子女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应当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的证明资料备查。

  第三章 继续教育

  第八条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第九条 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本办法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第十条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应当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备查。

  第四章 大病医疗

  第十一条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第十二条 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纳税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分别计算扣除额。

  第十三条 纳税人应当留存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者复印件)等资料备查。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向患者提供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本人年度医药费用信息查询服务。

  第五章 住房贷款利息

  第十四条 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本办法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

  第十五条 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第十六条 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备查。

  第六章 住房租金

  第十七条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二)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

  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

  市辖区户籍人口,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工作城市是指纳税人任职受雇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州、盟)全部行政区域范围;纳税人无任职受雇单位的,为受理其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的税务机关所在城市。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第十九条 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

  第二十条 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租赁合同、协议等有关资料备查。

  第七章 赡养老人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向收款单位索取发票、财政票据、支出凭证,收款单位不能拒绝提供。

  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首次享受专项附加扣除,应当将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提交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报送税务机关,纳税人对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发生变化的,纳税人应当及时向扣缴义务人或者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

  前款所称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包括纳税人本人、配偶、子女、被赡养人等个人身份信息,以及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与专项附加扣除相关的信息。

  本办法规定纳税人需要留存备查的相关资料应当留存五年。

  第二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向税务部门提供或者协助核实以下与专项附加扣除有关的信息:

  (一)公安部门有关户籍人口基本信息、户成员关系信息、出入境证件信息、相关出国人员信息、户籍人口死亡标识等信息;

  (二)卫生健康部门有关出生医学证明信息、独生子女信息;

  (三)民政部门、外交部门、法院有关婚姻状况信息;

  (四)教育部门有关学生学籍信息(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学籍、考籍信息)、在相关部门备案的境外教育机构资质信息;

  (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有关技工院校学生学籍信息、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信息;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有关房屋(含公租房)租赁信息、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有关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支出信息;

  (七)自然资源部门有关不动产登记信息;

  (八)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住房商业贷款还款支出信息;

  (九)医疗保障部门有关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信息;

  (十)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涉税信息。

  上述数据信息的格式、标准、共享方式,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商有关部门确定。

  有关部门和单位拥有专项附加扣除涉税信息,但未按规定要求向税务部门提供的,拥有涉税信息的部门或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扣缴义务人发现纳税人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可以要求纳税人修改。纳税人拒绝修改的,扣缴义务人应当报告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处理。

  第二十八条 税务机关核查专项附加扣除情况时,纳税人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核查。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父母,是指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本办法所称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比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额一个纳税年度扣除不完的,不能结转以后年度扣除。

  第三十一条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操作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房贷利息抵个税细则条件的全部内容。希望找法网小编找到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这方面的法律帮助,随时欢迎来咨询找法网的相关顾问进行帮忙解答。本网站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进入找法网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房贷每月不足一千能抵个税吗
所谓房贷抵 个税 ,就是把 工资 先扣去房贷利息,再来缴税。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要扣除的个税就会减少。根据 个人所得税 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 法规 定,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 住房公积金 个人住房贷款 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
房贷抵个税什么时候执行
按照开发商的通知缴纳
个人房贷可以抵扣个税吗
个人房贷可以抵扣个税,纳税人本人或配偶,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可以按照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房贷抵个税需要什么资料
房贷抵扣个税的办理需由个人填报信息,单位登陆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下载专项附加信息采集的电子模板对人员信息进行录入,每月预扣预缴,自行申报的需到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按年办理。
贷款的利息问题和服务费
以自己实际收到的金额作为借款本金,最多要偿还本金及最高年15.4%的利息(如果约定的利率低于年15.4%,按照约定的低利率偿还本金及相应利息)如需帮助来电
用住房公积金贷的款政策调整如果与卖方约定的时间都没放款这算违约吗
违约的责任是因为公积金贷款未及时发放造成的这种情况是否属于买方责任,这个又需要分情况处理。如果公积金贷款未及时发放的原因是在于公积金贷款中心,则因属于不可抗力,你方可以免责,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公积金贷款未及时发放的原因是在于你,则你必须为此承担违约后果。
房贷利息能抵扣个税吗?抵扣额度dui ahao
个人所得税可以抵房贷。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房贷利息可以作为专项附件扣除项在个人综合所得中扣除。房贷利息抵个税准确的说,就是将购房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作为一项扣除项,将扣除房贷利息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扣除项后的数额作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咨询一下贷款利息的算法
对于民间借贷的利息,根据法律规定,“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没有约定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或者超过约定的利率自愿支付利息或违约金,且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借款人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借款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除外。”
大理房产纠纷案件有哪些常见类型
房产纠纷有以下类型:1、商品房预售纠纷;2、单位集资房和已参加房改的公有住房的出售纠纷;3、私有房屋和二手房买卖纠纷;4、商品房出售纠纷;5、房地产权属纠纷、房
2019年拆旧新建房,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以前的老房子也没有手续?
法律分析:拆旧房建新房需要办理以下几项手续:1、首先必须出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2、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房子应需要规划部门出具重建选址意见和《规划许可证》;城镇
原老宅基地老房子想扩建怎么办
扩建老宅基地上的房屋,常见处理方式有:1)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有权进行扩建;2)向当地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申请,获得审批后进行扩建。选择方式时,要
乡下不允许盖房子,或投诉
你好,可以起诉解决
农村个人可以河提建房盖房吗
农村个人在河提建房需遵守法规,具体操作包括了解当地土地规划、申请建筑许可、遵循建筑规范等。如计划不符合规划,需调整或放弃。如遇法律纠纷,可寻求法律援助或调解。 在农村河提建房时,个人需要了解当地土地规划和建筑规范,确保自己的建房计划符合相关要求。如果计划符合规划,可以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建筑许可,并按照建筑规范进行施工。如果计划不符合规划或存在其他法律问题,个人需要调整建房计划或放弃。如果在建房过程中遇到法律纠纷,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调解,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想了解下农村建房留道路方面的问题前面房子不给后面的房子留路可以吗吗?
农村建房时,应给后房留路以确保通行便利。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解决、向村委会反映或依法起诉。建议先尝试与对方友好协商,若协商无果,可考虑向当地村委会寻求帮助,最后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徐州市铜山区住房移交流程是什么?
徐州市铜山区住房移交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准备申请材料、提交审核、现场踏查、办理移交手续等。选择不同处理方式时,需考虑个人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如涉及争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