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0-04-21 11:31: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紧急避险,是指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为了保护某种较大的法益,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损害另一较小的权益。避险过当是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行为。那么,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区别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区别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根据刑法第21条第1、2款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法律之所以鼓励和支持公民实行紧急避险行为,是因为它虽然造成了较小的合法利益的损害,但从整体上说,它是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有威胁合法利益的危险发生

  有威胁合法利益的危险发生,是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

  所谓危险,是指足以对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某种紧迫事实状态。从司法实践来看,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1)自然灾害。如地震、风尘暴、山崩地陷、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祸等等。(2)违法犯罪行为或无责任能力人的危害社会行为。如故意实施的纵火、决水、破坏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过失的各种重大责任事故等等。(3)人的生理、病理原因。如饥饿疾病等。比如,为了抢救重伤员,强行拦阻过往汽车送往医院。(4)动物的侵袭。如野兽追扑、恶犬的撕咬、毒蛇的袭击等等。

  作为紧急避险前提条件的危险,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避险人假想的、推测的。如果实际上并不存在危险,避险人却误认为危险存在,因而实行了所谓的紧急避险的,属于假想避险。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按照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解决。如果避险人对于危险的客观不存在应当预见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而实行所谓紧急避险的,应当按照过失犯罪处理;如果避险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认识危险的客观不存在,应当按照意外事件处理。

  (二)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

  危险正在发生,是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

  刑法设立紧急避险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避险人损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正在发生的危险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所以,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危险正在发生。所谓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将立即造成损害、或正在造成损害的危险已经出现而尚未结束。紧急避险只能在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这一时间条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紧急避险。

  危险的结束,是指危险已经过去,给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也无法避免和挽回,或者因为避险人的救济措施或其他主客观原因而使得危险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如果危险已经结束,则紧急避险就不存在其时间条件,此时损害已经造成,实行所谓紧急避险已不能达到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目的了。

  假如避险人在危险尚未出现或者危险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实施所谓避险,刑法理论上称之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不是紧急避险,行为人因此而对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的,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追究行为人相应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

  (三)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用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是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

  根据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如果是为了保护某种非法利益,是不能成立紧急避险的。另外,如果在客观上实际使合法权益免受了某种危险可能带来的损害,但行为人并不是出于避险的意图,而是出于侵害的意图的,也不是紧急避险。

  (四)避险的对象必须是无辜的第三者

  避险的对象只能是无辜的第三者,这是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

  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在于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牺牲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转嫁风险。因此,紧急避险行为针对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危险的来源。如果行为人没有通过损害相关较小合法权益的手段,而是直接以反击手段对抗危险,那么该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抢险行为或正当防卫等行为。例如,行为人通过损害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来排除遭受不法侵害的危险,其行为就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正当防卫。

  (五)避险行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避险行为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是紧急避险的客观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更大合法权益免受危险而牺牲较小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宜措施。尽管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它保全了较大的合法权益而有益于社会,但在局部上,由于它不可避免地要给无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因此,它仍具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刑法对紧急避险规定了特别的严格限制条件,即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紧急避险。所谓“不得已”,就是指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通过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手段外,找不到任何其他方法来避免更大的合法利益所面临的危险。如果当时尚有其他方法(包括正当防卫、直接排除危险等)可以避免危险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却不采取,而仍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手段避险,那么其行为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六)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是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

  对于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根据紧急避险的性质,这个标准应当是:避险行为所造成的合法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换言之,行为人出于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权益,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权益。只有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才能成立紧急避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利于社会,才符合刑法设立紧急避险制度的宗旨。

  如何权衡合法权益大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生命权为最高权利;财产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财产的价值大小来衡量。但是,实践中有的案件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合法权益大小的比较,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在把握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时,应当注意,我国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谓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的责任的人,是指在危险发生时,其依法承担的职务或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本身要求他们同危险做斗争的人。如果这些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员,为了避免与自己职务、业务有关的上述种种危险,而擅离职守,逃避责任,其行为不能成立紧急避险。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一)避险过当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根据刑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构成避险过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具备上述紧急避险的前五个条件。由于缺少该五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认为是避险行为,因而也谈不到避险过当的问题。

  2.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超过必要限度的避险行为,并给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

  3.行为人在主观上对避险过当行为具有罪过。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避险行为所损害的权益可能等于或者大于所保全的权益,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间接故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与防卫过当一样,避险过当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我国刑法分则没有对避险过当规定独立的法定刑。所以,在追究避险过当行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及过当行为的具体特征,按照刑法分则中的相应罪刑规范定罪量刑。

  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对于避险过当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裁量何种情况下减轻、如何减轻,在何种情况下免除处罚时,要综合考虑避险目的、所保护权益的性质、过当程度、罪过形式等诸种因素。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区别的全部内容。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另一小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是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一种。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这方面的法律帮助,随时欢迎来咨询找法网的相关顾问进行帮忙解答。本网站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法律咨询平台,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进入找法网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区别,在法律上胁从犯跟紧急避险有什么区别么?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都是受人胁迫,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却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如果损害的利益大于保护的利益,则是胁从犯;反之则是紧急避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紧急避险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超过必要限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过当与胁从犯区别
您好!关于胁从犯与紧急避险区别的问题,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避险过当与胁从犯的区别
您好!关于胁从犯与紧急避险区别的问题,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
你好,您所询问的避险过当在刑法中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比如食品厂着火,管理员为保护其所工作的食品厂的利益,以免受火灾的威胁将其周围几户居民住房拆毁,他本可以预见到火势可以被消防队员控制住,却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并且不听他人的劝告强行拆除房屋,造成对他人财产权不必要的损害。 其行为构成刑法规定的紧急避险过当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和胁从犯的区别
您好!关于胁从犯与紧急避险区别的问题,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就在于行为人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
避险车道没起道避险作用冲出避险车道死亡一人算谁的责任呢?
及时报警,有交警根据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对各方责任进行划分。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危害的来源不同;针对对于人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可以适用,但对于自然的灾害来讲只能适用的是紧急避险。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来实行,而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只能是与危险的发生无关的第三者的利益
什么是紧急避险?请问法律上的紧急避险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下紧急避险的含义吗?
紧急避险是刑法中规定的不作为犯罪处理的一种情形。根据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经历了多少年的判刑
法律分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非法占有为目的13种情形是哪些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处理方式因情况而异: 1. 对于公然强取型犯罪,如抢劫、抢夺等,应立即报警,由警方调查处理,犯罪者将面临刑事制裁; 2. 对于秘密窃取型犯罪,如盗窃,受害者发现后应立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协助警方调查; 3. 对于骗取型犯罪,如诈骗,受害者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4. 对于侵占型犯罪,如职务侵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受害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5. 对于挪用型和毁损型犯罪,处理方式与前述类似,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途径。
追回了一小部分财产,剩下的怎么办
您好,是可以报警处理的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可以判多久?
非法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或没收财产等。选择处理方式时需考虑犯罪情节的轻重、是否初犯、是否有自首或立功等情节。一般情况下,犯罪情节越严重,处罚越重;初犯且情节较轻者可能获较轻处罚;有自首或立功表现者可能在量刑上得到从宽处理。
公安机关移交审查起诉已经到了检察院,检察院一般多久传唤?
法律分析:案子已从派出所移交到检察院,检察院传唤当事人没有规定时间限制。一般是半个月之内。1、从立案后到检察院传唤要多久没有明确规定,由侦查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打架牙齿当没掉,在救户车上掉的,什么定罪
打架导致牙齿脱落,常见处理方式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若只掉一颗牙,一般进行行政处罚;若掉两颗以上,涉嫌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伤情鉴定和案件情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如果被法院定罪判刑三年找律师还可以有回转的余地吗
被判刑后,律师可通过上诉、申请再审、提出申诉等方式争取回旋余地。选择方式需考虑案件性质、证据情况及法律程序。对于复杂或严重案件,建议尽早聘请专业律师进行深入研究
娃在学校经常给女同学买吃的,偷家里钱,该怎么处理
孩子偷钱需及时处理。如金额小且初犯,可与老师沟通加强教育;如金额大或多次发生,应报警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同时,家长应反思教育方式,加强孩子法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