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相关规定吗?

更新时间:2018-07-30 09:39: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是耳熟能详,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常常鼓励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单位犯罪这个新概念。那么有关于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相关规定吗?下面找法网小编就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单位犯罪自首的依据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单位犯罪自首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问题的研究。因此,要研究单位犯罪自首,首先就必须正确界定单位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犯罪主体的特定性。单位是一种“既不能脱离自然人而孤立存在,又可以从形式上先于单位成员而构建的”依法成立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

  2、主观过错的多样性。从单位犯罪涉及的一百二十多个罪名来看,大多数是针对故意犯罪,但也有少部分是过失犯罪 ;

  3、行为表现的整体性。单位犯罪是以单位的整体性为基准的,必须是以单位的名义,并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其主要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行为。

  (二)单位犯罪自首的依据

  虽然我国现行刑法没有明文确定单位犯罪自首制度,但是相关司法解释已对此进行了确认。例如,200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首次肯定了单位犯罪可以成立自首:“在办理单位走私犯罪案件中,对单位集体决定自首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的,应当认定单位自首”;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确立,为犯罪单位提供了一个悔罪的机会,而且对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单位给予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这必然会直接促进犯罪单位悔罪自新,加速改造,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减少司法成本,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从根本上来讲是符合我国的刑罚目的。

 二、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并结合2002年7月和2009年3月出台的司法解释,对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单位自动投案。对自然人的自动投案的理解,普遍认为犯罪分子应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 这里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即投案时间要在被传讯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相对而言,单位的自动投案可作这样的理解:犯罪单位在实施犯罪之后至归案之前,出于其集体的意志主动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该单位实施了特定的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最终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的行为。犯罪单位的投案行为必须要由其中的自然人来完成,即对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在单位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基于单位的意志代表单位投案。

  (二)如实供述单位的罪行。参与实施单位犯罪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身投案或者经授权委托并能代表单位投案意志的其他人代为自动投案后,必须要由其中的自然人如实、客观、彻底、全面的供述单位的全部罪行和其自身在其中所实施的罪行,有其他人一起参与的,还应当同时供述其他人的罪行,才能认定成立单位自首。如实供述罪行反映了实施犯罪以后的单位和相关涉案人员的悔罪态度,对于犯罪人的处罚具有重要意义,为司法机关追究其罪行提供了客观事实根据,并使整个刑事司法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符合自首制度的立法精神。

  (三)体现单位的意志。因为单位犯罪是单位系统整体意志的体现,因此,关于单位意志的认定是单位自首之关键所在,它必须是单位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并由单位成员具体实施,即以单位的名义,且经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其负责人员决定。若单位内部在自首问题上有异议,适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认定,即多数人同意自首且以单位名义实行了自首,即以单位自首认定。在认定单位犯罪自首时应注意,在判决书中应明确记载成立自首的是单位而非自动投案人员,以示与自然人的区别。

 三、单位犯罪自首的适用情形及特殊情况

  单位犯罪自首的成立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个人自首的成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旦单位犯罪自首成立后,除非经单位集体或者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经所有参与实施单位犯罪人员的一致同意投案并如实供述全部罪行,否则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个人的自首效力不及于其他的人员。结合单位自首的成立条件,笔者将单位犯罪自首常见的几种适用情形作如下分析:

  (一)单位集体或者决策机构决定实施犯罪行为

  如果单位集体或者决策机构决定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授权能代表单位投案意志的其他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单位所实施的全部罪行的,应当认定单位成立自首; 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主动投案,若在侦查、起诉阶段如实供述,但在庭审阶段均翻供的,单位不成立自首;如果仅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翻供,但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没有翻供的,单位也不能成立自首;如果仅仅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翻供的,不影响对单位自首自首的认定。

  (二)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决定并实施单位犯罪行为

  由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犯罪行为是代表单位实施的,他们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也就是单位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代表单位的意志,他们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罪行的,应认定为单位自首。 另外,单位犯罪以后,单位犯罪中的其它直接责任人员先行投案的,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到案后也能如实供述罪行的,以单位自首论;如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负责人拒不到案,或者到案后不如实交代罪行的,不能认定成立单位自首。 下面,笔者以陈德福走私普通货物案为例,具体分析单位犯罪自首的适用:

  1998年1月,厦门鹭京海台轮物资供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鹭京海公司)获准在同安刘五店经营对台轮供应0#保税柴油业务,为了牟取非法利益,陈德福与其分公司负责人王建社商议采用少供多报的方法走私柴油。于是,王建社负责与台轮联系,在台轮来加油时与台轮船长事先串通好,以给其一定的费用为饵,让台轮船长同意在王建社制作的少供油多填报数量的《供油凭证》上签名盖章。同年2月至5月间向厦门海关核销0#保税柴油13958吨,同时,王建社将每次虚报的供油数报告给陈德福,陈德福于同年2月至11月间将向海关多核销未供台轮的0#保税柴油8022吨分别销售给航安石化公司、海澳石油公司及吴广西等人,偷逃应缴税额人民币3847092.88元。侦查机关于1999年10月19日对被告单位进行了调查。该单位总经理陈德福在接受调查时主动交代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被告单位及其本人和王建社采用少供多报的手段走私0#保税柴油的犯罪事实。经侦查机关查证,陈交代的内容属实。

  在本案中,厦门鹭京海公司犯有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行,该罪行是由能够代表单位厦门鹭京海公司意志的负责人即公司总经理陈德福直接决定并伙同内部人王建社共同实施的。作为单位总经理的陈德福在接受调查时主动交代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鹭京海公司及其自己和王建社的犯罪事实。陈德福作为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是单位实施犯罪的主要决策者,其在司法机关未掌握该单位及其本人罪行的情况下,如实交代鹭京海公司及其自己和王建社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自首的意志和行为,因此应认定单位成立自首。

  (三)单位犯罪中其他直接责任的人员具有自首行为

  单位犯罪中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为了实现单位的犯罪意图而积极参与实施单位犯罪的单位内部一般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是负责具体执行单位的意志。一般说来,这类人员只是具体实施者,不能代表单位的意志,也不是意志的形成者与策划、指挥者,在没有经过单位的合法授权时是不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因此不能成立单位自首。如果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不知情的的情况下实施单位犯罪的,该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的且如实交待的,单位成立自首;如果后来又翻供的,但是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的,不影响对单位自首的认定。

  (四)单位犯罪罪行没有被发现,单位主动交待犯罪事实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条的规定:“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同理,单位在实施犯罪后若向其主管部门主动交待尚未掌握或未发现的犯罪事实的,也可以认定为单位自首。主要有三种情形:1、主管机关在对单位实施例行检查、抽查中并没有发现犯罪事实,因担心被发现而主动交代;2、主管机关在对单位检查中已发现部分犯罪事实尚未盘问,单位主动交代;3、由于被调查的单位主管负责人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单位行为不是犯罪,而在一般性谈话中不经意间交代了单位犯罪事实,并且此后也认可该事实。

  (五)单位犯罪自首的两种特殊情况

  根据《解释》第1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罪犯自首后又逃跑或翻供,其主要是为了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也就是为追诉其犯罪设置障碍,若对这两种情形认定为自首,显然不符合自首制度设立的宗旨。单位是社会人格化的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成立自首以后,单位本身不可能自己去实施逃跑和翻供行为,因此,如果犯罪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成立单位犯罪自首后,存在逃跑和翻供行为的,直接影响到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两种情形:

  1、犯罪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决定并实施单位犯罪的,如果他们在犯罪后逃跑或翻供的,不能认定单位自首;对其中翻供的,若直接责任人员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犯罪罪行的,应当认定成立单位自首。

  2、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基于对事实和法律的认识错误,将本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当作犯罪行为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投案并供述所谓的犯罪事实,由于缺乏犯罪这一基本前提,当然也不能认定为单位自首或个人自首。

  四、单位犯罪自首的处罚

  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由此确立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是以双罚制为主,以单罚制为辅的原则。同时,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因此,根据罪行相适应原则,对单位犯罪后自首的处罚,应分别情况对自首的犯罪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适当的刑罚。

  (一)对单位犯罪自首的双罚制。对单位犯罪采取双罚就是对单位处以罚金刑,而且是无限额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那么,考虑到单位犯罪的自首情节,依法可以酌定适当减少罚金的数额。对于一次性缴纳罚金确有困难的,还可以判令其分期缴纳。当然,罚金的缴纳需有可量化的标准,不可滥用自由裁量权。其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刑罚时也要考虑单位自首情节,可以比照现行自首制度从轻处罚。对于既有单位自首情节,又有个人自首情节的,则应当从轻处罚。 由于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仅仅规定了罚金刑这一种刑罚种类,显得处罚方式过于简单,而且我国的罚金刑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使得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与其社会危害性程度不相适应,没有很好地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因此,可以借鉴刑法对自然人犯罪所采取的剥夺政治权利的资格刑和行政法中对单位采取的停业整顿、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在单位犯罪的处罚方面增加类似于资格刑的刑法种类。 为此,可采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我国刑法典中增设对单位犯罪的若干新型处罚措施,在种类上予以扩展,在执行方式和执行措施上采取灵活变通的原则,针对各类型单位犯罪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二)单位犯罪自首的单罚制。我国刑法分则中只有少量法条对单位犯罪采用单罚制,即对单位犯罪只规定了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对单位不适用刑罚。这主要是因为该种类型的犯罪虽然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但实际上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自首,可适用自然人的自首制度从轻或轻处罚,即只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对单位再进行处罚。对单位犯罪实行单罚制,存在畸轻或畸重的情形。由于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行为具有为单位整体谋利的性质,因而相对于纯粹的自然人犯罪而言,其主观恶性较轻,而我国刑法原则上规定了对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依照普通自然人犯同种罪处罚的原则,只是在刑法第31条规定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显然有失刑法的公正性,不利于单位犯罪自然人的认罪与改造;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另行规定”刑法幅度的单位犯罪,对其中自然人的责任处罚的规定畸重,例如对自然人犯行贿罪在情节特别严重时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在具备同样特别严重情节时,对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却最高只能处5年有期徒刑,这明显破坏了罪刑的均衡原则。 因此在修改刑法时,有必要对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和纯粹自然人在刑罚设置上予以统一协调,实现两者刑罚方法与配置的均衡,更好地体现罪行相适应原则。

  (三)单位犯罪自首主从犯的问题。单位犯罪自首后,是否应该对主从犯考虑不同的情节呢?对此,200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 》中作了明确规定:“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据此,可以认为在单位犯罪自首之后不用分主从犯,而应按照各自分工配合所起的作用加以量刑,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通过上文的详细解读,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单位犯罪的概念,而且知道了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相关条件和依据。虽然单位犯罪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比较陌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单位犯罪的案例早已层出不穷。如何看待和处理单位犯罪将是我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非法经营罪的相关法规有哪些,根据法律规定,非法经营罪的相关规定是怎么样的?
一、非法经营罪相关条款有哪些?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场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刑诉法有关未成年犯罪的规定
刑诉法全文未成年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等等
有关诈骗罪是否有单位犯罪规定
单位不可以作为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但要是属于特殊的诈骗罪,即合同诈骗罪来讲的话,此时允许单位构成此罪。认定单位成立合同诈骗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对该单位在对外交往中的合同诈骗行为是明知的、默许的或指使的;二是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或基本归单位所有。
未成年犯罪的。不是国家规定给予封存的吗。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对轻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密封保存,除法律特别规定外,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仅适用于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分子。<br/>
我国如何立案网络犯罪?有相关规定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网络金融犯罪包括:非法入侵网上银行信息系统;利用“网络钓鱼”的方式;网络洗钱活动。《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请问一下,虚报注册资本罪既遂应该怎样量刑
我国刑法对虚报注册资本罪既遂的量刑是,对犯该罪的自然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到五的罚金;对犯该罪的单位则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 申请公司登记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想了解透露商机密的方式有哪些
秘密性,这是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也是认定商业秘密的难点和争议的焦点。法律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即指商业秘密的秘密性,是指权利人所主张的商业秘密未进入“公有领域
我的快递寄学校了被偷了没有出库直接被别人拿走了
法律分析:1:可以报警,如果是快递被他人私自拿走,属于盗窃行为;2:也可以寻求警察的帮助,在其协助下找回快递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大家都在问
  • 133人咨询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