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分类

更新时间:2018-06-26 14:12:5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分类?今天,找法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分类应具备哪些内容,希望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有关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分类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家答疑解惑。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分类?

 分类一

  1、一般诉讼时效

  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如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

  2、特别诉讼时效

  特殊时效优于普通时效,也就是说,凡有特殊时效规定的,适用特殊时效,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分类二

  1、短期时效。

  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2、长期诉讼时效。

  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3、最长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要是还有什么法律问题,建议您来找法网咨询在线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我想跟您咨询一下民事诉讼法的问题
您好,您具体想问什么问题
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的规定,管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级别管辖。规定了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 2、地域管辖。 3、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主体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主体,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提起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其中财产关系是指基于物质财富关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
民事诉讼法申诉的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等等
民事诉讼法级别管辖的规定
不同情况下的管辖法院是不同的,需要结合案件实际情况来确定管辖法院,一般来说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现在民事诉讼法的诉讼时效执行的是哪款
你是想问什么?民事诉讼法几条是何意?
我想咨询一下民事诉讼法
请你具体描述您的问题,以便我们为您解答。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请解答一下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好的,可以留一下你的联系方式,内容发给你
你好,摩托车强制报废没买保险被抓罚款没交怎么办?
您好,您可以让行政部门出具一份处罚通知书,然后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直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