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标准

更新时间:2018-05-16 14:50: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危险驾驶罪全国“遍地开花”各地量刑不一引争议法官称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来,危险驾驶罪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但作为轻微刑事案件,危险驾驶罪在全国各地的量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实践中醉驾一律入罪

  醉驾是否一律入罪?这一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前后激烈讨论的话题,在执法、司法实践中达成了共识:一律入罪。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办理醉驾案件的民警凌三茂告诉《法制日报》记者,5月至9月,该分局共查处醉驾案件25起,并严格按照公安部规定,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刑事拘留1人,取保候审24人。

  5月1日以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和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多起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均以涉嫌危险驾驶罪提起公诉。

  北京市朝阳区和江苏省吴江市一直对酒驾等危险驾驶行为保持高压之势,5个月来,两地法院审结涉嫌危险驾驶罪的案件分别达到54起和53起,全部定罪判刑。

  “危险驾驶罪确立后,我们定期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议,研究危险驾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吴江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沈丽说。

  9月15日,吴江法院与市公安局、检察院会签文件。针对危险驾驶罪最高刑罚为拘役6个月,依法不能对嫌疑人采取逮捕强制措施这一情况,达成一致意见:对危险驾驶案件可能逃跑的嫌疑人采取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同时启动快速办理机制,在7天内完成侦查、起诉、审判。

  二、适用缓刑免刑惹争议

  据《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由于危险驾驶罪从呼吁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到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实施,其间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各地司法机关在其适用,特别是量刑上尤为慎重。

  目前,各地法院对危险驾驶罪通常判处实刑,但缓刑甚至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例正在不断出现。据媒体统计,目前全国已出现5起“醉驾免刑”案例,理由是:嫌疑人醉驾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且醉酒程度较低,认罪态度较好。

  如此量刑引起了广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危险驾驶罪为轻微刑事犯罪,后果不严重的,自然可以适用缓刑甚至免予刑事处罚;但反对者称,酒驾还要行政拘留15天,免刑处罚反而轻了。

  “对于危险驾驶案件,我们不建议判处缓刑或免予处罚,普陀区已公诉并作出判决的8起此类案件中,也无一缓刑或免予刑罚。”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陈杰认为,从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的立法精神和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看,适用缓刑或免予处罚不是十分妥当。

  “如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免予处罚的,应当进行社会调查风险评估,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陈杰表示。

  而罗庄检察院公诉二科科长赵新迎和朝阳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吴小军则认为,如果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好有悔改表现,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危险驾驶罪就可以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罚。

  不过,赵新迎、吴小军均提醒,不管是适用缓刑还是免予刑罚,嫌疑人都已被认定构成犯罪,留下了“前科”,影响其升学、参军、报考公务员等,公职人员还将面临被开除的风险。相比酒驾行政拘留15天,对个人的影响将更加重大和深远,不存在放纵犯罪问题。

  三、盼司法解释统一量刑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即便是判处实刑,各地司法机关甚至同一司法机关也存在量刑不一问题。

  “按要求,目前我院受理任何一起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包括立案、判决,都要以大要案的形式上报到上级法院,同时,我院还组织专人审理这类案件,就是为了统一量刑尺度。”吴小军表示,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将量刑幅度与酒精含量、人员财产损失程度一一对应,以利于法官准确把握。

  沈丽说,危险驾驶罪的定罪标准问题一直争议很大,虽然司法实践已作出大量危险驾驶犯罪的判决,但何为追逐竞驶“情节恶劣”,何为“醉酒”,法律并不十分明确,期待司法解释尽快出台,以便统一定罪标准。

  看到适用缓刑或免予刑罚的案例不断出现,凌三茂担心今后是否会出现检察机关对危险驾驶案件适用不起诉的情况。他认为,如果对该类犯罪不起诉,执法成本将显著高于违法成本,不利于法律效果的实现。他希望出台相关法律文件规定慎用不起诉,如果适用不起诉的,应明确该类行为可适用何种行政处罚。

  不管如何,危险驾驶罪这一新罪名的出现,已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出行甚至行为方式,“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酒后开车害人害己”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酒后驾驶、飙车及引发的违法犯罪大量减少。5月至9月,普陀区检察院未收到1起因饮酒、飙车等引起的交通肇事案件,相比往年大幅下降。

  严密惩治危害公共安全法网

 四、专家点评

  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醉驾和飙车是我国社会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近年来,在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机动车数量快速上升,很多人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类似行为发生了,有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还很严重。这些行为都同时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群众反应强烈。

  要从源头上堵住这种行为,就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新罪。为此,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犯罪,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同时,结合刑法第114、115条的规定,对于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如果造成特别严重后果,仍然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理。增设危险驾驶罪,严密了法网,对于形成惩治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敦煌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第 一、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了解了这个罪的概念,再从中深入分析其量刑标准。第 二、关于处罚量刑
请问涉嫌危险驾驶罪的话法院会怎样量刑
你好,根据酒精含量,处六个月以下拘役。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北京市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1、一般的危险驾驶行为,如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飙车、醉驾等,通常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处以罚款以及最高六个月的拘役,拘役将由公安部门在就近的看守所内执。 2、如果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比如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等,一般将会以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并根据实际情况判处有期徒刑。
广东省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第 一、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了解了这个罪的概念,再从中深入分析其量刑标准。第 二、关于处罚量刑
河南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第 一、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了解了这个罪的概念,再从中深入分析其量刑标准。第 二、关于处罚量刑
请问危险驾驶罪是根据什么来量刑的
你好,你是否要请律师为你辩护呢?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请问什么算是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定义和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按照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第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第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第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第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危险驾驶罪判拘役全国各地都是一个量刑标准吧
刑事案件量刑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1、主观对犯罪的认知。2、是否到达完全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3是否属于自守或者主动交代尚未知晓的犯罪行为。 4是否有坦白情节、5是否有前科、6社会影响、7是不是主犯 8是否得到受害人的谅解9是否给于了适当的赔偿 10身份犯的专属加重情节等很多因素。
夫妻打架致死应该怎么样判刑
法律分析:打架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具有致对方死亡的故意的,则构成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偷别人的手机卡违法吗?
您好可按照诈骗进行处理即可
您好请问,拘役能不能探监2023
拘役判决生效后,在押人员的家属可到看守所探望,但亲友探视需要遵守看守所的规定,按照流程进行探视,探视在押人员时,要带身份证(包括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本、户籍证明、军官证、士兵证等),或证明与在押人员关系的户口本。没有身份证件的,不允许进行探视。法律依据:《刑法》第四十三条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你好我交起诉书二十天左右为什么不给立案
根据法律规定,现在起诉一般都是能立案的。目前我国采用立案登记制,只要符合基本立案条件的都会立案。立案的具体规定是,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