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未过户致原屋主又将房抵押借款,怎么解决?

更新时间:2014-08-12 14:23:52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案例:2007年2月,李某以55万元的价格买下曹某名下的房屋,已交款30万元,房屋也于当年3月交付李某使用,但由于余款未付清,至今未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2008年6月,曹某在李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又以上述房屋作抵押,向黄某借款50万,并办理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后因曹某未按时还款,黄某诉至法院并于 2013年4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法院依法查封了曹某名下房屋并进行了评估,该房评估价值为106.29万元。虽然二审判决确认李某与曹某《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但并未支持曹某协助办理过户手续的请求。因判决主文无执行内容,李某至今未能申请执行。

      问,法院是否有权拍卖曹某名下的房屋?李某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首先,法院有权拍卖曹某名下房屋。

  第一,由于李某在买下曹某时并未办理过户手续,曹某在房屋产权仍属自己,且在黄某对李某与曹某买卖房屋合同关系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房屋为抵押向黄某借款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因此,虽然李某买房在前,却没有相对于黄某的抵押权得到优先实现的事实与法律依据。

  第二,虽然李某-与曹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经二审法院确认合法有效,但你要求曹某协助办理过户手续的诉讼请求并未获得法院支持,判决主文并无执行内容。

  而黄某要求曹某归还50万元的诉讼请求在获得法院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了就曹某提供的抵押物即争议房屋的价值享有优先受偿权的确认,黄某据此就该借款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权益应获得优先实现。

  综上,法院是可以拍卖曹某名下的房屋以优先实现黄某的抵押权的。

  其次,若法院拍卖了曹某的房屋导致你与曹某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在客观上无法履行,你可另行寻求救济途径,向法院起诉,追究曹某的违约赔偿责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我买的房子没过户,没做登记,被原房主抵押贷款了,我该怎么办
你的购买合同有吗?原房主抵押贷款时间何时你知道吗?
离婚后房子未过户被抵押怎么处理
抵押房产离婚后由双方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一般不直接分割房屋,会依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人,等取得房屋所有权后再分割。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房屋抵押借款未过户可以么
抵押房不过户可以买。经抵押权人同意,可以采取转按揭的方式买卖有抵押的房屋,但房屋在抵押期间只能进行买卖的交易行为,在解除抵押后方能进行过户登记。
买房未过户又被原房主抵押
可以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抵押房屋如何过户,谢谢。
房屋上如果设定抵押一般是没办法过户的,可以先解除房屋上的抵押
房屋已交易,但未过户。请问如何办理过户?
受赠房屋办理过户的流程如下:1、房屋赠与人与受赠人订立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2、房屋赠与的双方当事人凭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等材料,按规定缴纳有关税费;3、办理公证手续;等等
后才得知原房主将房屋于卖房前用于贷款抵押,需要买房者要回卖房者的合同,这种情况到底怎么解决?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这件事是卖方和中介公司的责任,您可以要求卖方返回定金,解除合同,因为对方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如实告知房屋的产权情况
房屋抵押,怎么解决
您好,是否有房屋抵押的协议呢?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处理。
消防是按实际面积还是总面积计算?
1、看合同中的约定是按照那个面积计算2、看合同条款中那项不合法,一般来说是部分无效,并不影响整个合同的效力
房屋预售许可证在哪查,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房屋预售许可证的查询,通常可通过网上查询或前往当地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选择查询方式时,可考虑便捷性、时效性等因素,网上查询方便快捷,而现场查询可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办完房本够房发票到那了
购房发票和房本都非常重要。发票证明交易合法性,房本是产权证明。两者缺一不可。在不同情况下,两者各有作用。如发生纠纷,两者都是关键证据。选择处理方式时,应根据具体
公婆房子房贷没还清,可以把房子过户给儿媳吗?
您好,一般需要贷款还清才能办理过户。
我单位不给盖放弃章,所以我办不了产权
您好,您可以通过法院诉讼主张您的权力。
新房交钥匙集体供暖接口费需要缴纳吗
处理新房交钥匙集体供暖接口费问题时,常见方式包括:查询当地政策规定,了解费用合法性;与开发商或供暖公司协商,明确费用明细及缴纳方式;若存在争议,可寻求法律途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