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4-07-28 15:00:5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人浏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法定期间届满,丧失其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失效制度。除斥期间,是指法定的权利的存续期间,因该期间的经过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

  首先,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其次,期间性质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定失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可以中止、中断、延长,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能中止、中断、延长。

  最后,法律后果不同。诉讼时效是请求权(胜诉权)存续期间, 诉讼时效消灭不行使的权利的胜诉权,即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而不消灭不行使的实体权利本身,除斥期间乃在维持继续存在的原秩序;除斥期间是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斥期间则消灭实体权利本身,消灭时效乃在于维持新建立的秩序。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33344 位律师在线
1 分钟提问
5 分钟内解答
立即咨询
26秒前 用户188****9876 提交了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区分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如下:<br>1.构成要件不同。诉讼时效的构成要件为法定期间经过和权利继续不行使之事实状态,而除斥期间只有法定期间经过。<br>2.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只能适用于请求权,而除斥期间可以适用于形成权,也可以适用于请求权。<br>3.法律效力不同。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侵权赔偿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
你好,1、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针对的是请求权”除斥期间针对的是形成权。2、诉讼时效经过后,请求权依然存在。但是相应的对方取得时效经过的抗辩权。除斥期间经过后形成权消灭。3、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存在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况,而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是什么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如下: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除斥期间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区别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如下: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除斥期间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区别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如下: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除斥期间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使用和区别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如下: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除斥期间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由于嫖娼,他会被判刑吗?
如果只是卖淫会被拘留,如果涉及组织卖淫等会判
我想了解一下,犯了虚假出资罪既遂一般如何判
构成虚假出资罪既遂的判刑是: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该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父母偷看我的手机
法律分析:父母偷看孩子手机是否犯法,要看情况。如果是合理地行使监护职责的,不范围;如果不属于行使监护职责的,擅自查看、处理孩子手机中的隐私信息的,可能会构成侵犯